浮世绘里的《三国演义》

王新禧
编者前言 浮世绘,是日本特有的一种版画形式,是兴起于江户时代、衰落于明治时代后期的一种大众化的独特民族艺术。它所呈现的奇异色调与妍美丰姿,深深地影响了亚洲的美术领域。 在浮世绘三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大批一流的画家和海量的作品,名家名作如锦绣万花,绚烂多彩。这其中有一类浮世绘,在中国明清刻本图籍的基础上,专门撷取古典文学名著的精华段落,以图绘形式将书中文字描述的精彩场面,转化为直观的视觉画像。这种直接彰显文学况味的特定版画,结合武士绘、役者绘,就演变成了服务于读本小说与浮世草子的插图浮世绘。 浮世绘大发展的江户时代,是一个长期和平、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代,处于封建社会的鼎盛期,同时资本主义也开始在日本萌芽。这一时期人们受教育的水平高、艺术欣赏力强,都市的市民阶层正在逐步形成,反映城市庶民生活的“町人文化”(“町人”是日本江户时代对普通城镇居民的称呼)随之兴起,兰学、读本小说、浮世草子、歌舞伎等,都成为当时的时尚热点。从中国引进的文学名著,经过翻译后,与读本小说、浮世草子一起,成为三大阅读潮流。 因此,要深入了解日本江户时代的古典名著类浮世绘,我们首先也要弄清楚,何为日本独有的“和译名著”“读本小说”和“浮世草子”?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学交流从古代开始就非常频繁。日本历史上有过两次大规模的中国文化输入。第一次是奈良、平安时代,通过遣唐使输入壮丽多姿的唐朝文化;第二次就是在江户时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大发展,商人和普通市民阶层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文化服务的对象,自然而然地从武士阶层转向工商业者。日本文化商人于此时大量引进中国的经史子集著作,以迎合处于长期繁荣中的町人的日常文化与娱乐需求。这些作品在传入日本的初期,通常会被制成“和刻本”。所谓“和刻本”,就是对中国历代书籍的写本或刊本进行的翻印,书中内容全部都是汉字排印,只供能读懂汉文的上层人士与汉学家阅读。那些深奥的诗文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