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诅咒的木乃伊

[日] 岛田庄司
谨以此书献给—— 夏洛克·福尔摩斯、皮克洛克·福尔摩 斯, 还有鲁福克·福尔摩斯和斯蒂特利·福尔摩 斯, 以及 世上所有的福尔摩斯迷。 前言 目前发表于世的《夏洛克·福尔摩斯探案集》长短篇恰好共计六十篇,而除此之外,世上估计还存在尚未发表的华生手稿。 不出所料,一九八四年四月一日,在位于伦敦的M.派森氏宅邸的仓库中,发现了一份疑似华生氏未发表的原稿,对此我至今记忆犹新。而M.派森正是一九〇〇年查令十字街诺克斯银行行长K.派森的孙子。 笔者从伦敦一位尊贵的老相识那里得到了这些有趣的原稿,并有幸获得一个光荣的机会,将华生氏未发表的原稿同收藏于东京国会图书馆的夏目漱石所著的《伦敦纪要》一并在此正式发表。因此,无论是对于漱石研究者、福尔摩斯研究者,还是对于英国文学史和西欧历史感兴趣的人们来说,本书可谓梦寐以求的珍贵资料,可以预料它必将长久地流传于世。最好是每户人家备好一册。 而且,鉴于本书中所写全是事实,建议参加升学考试的学生也读一读。不过,为了便于年轻读者阅读,本书将漱石手稿中的旧假名用法改为新假名用法,也将一部分汉字改为平假名。 据史料记载,夏目漱石(当时的名字是金之助)从公元一九〇〇年(明治三十三年)开始在英国留学两年,每周二都会去贝克街学习莎士比亚。而且,他不知为何心烦意乱,终日郁郁寡欢、莫名恐惧,辗转于整个伦敦,频繁更换住处。更有甚者,他常常在房间里独自流泪,还患上精神疾病,甚至连回国的轮船都置之不顾。本书还写明了至今未公开的漱石那般古怪行为的缘由。 如果有历史学家主张,这样一位心事重重、每周都去贝克街的伦敦市民,并不会与同年因“六座拿破仑半身像”事件而扬名立万的夏洛克·福尔摩斯进行商谈,那才应该说是脱离了常规。 笔者很早以前就认为漱石旅居伦敦时期与福尔摩斯有过交集,由于一九八四发现的手稿资料,自己的主张得以证实,我感到极为满足。 另外,根据本文的主人公漱石方面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