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性存存:孔门成德之学的演进

何益鑫
导论:孔孟之间儒学思想的演进 1.经典世界的重构:思想世界、问题线索与文本解释的深层交互 王国维讲过一句话:“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见。”当时,他是指二十世纪初发现的殷墟甲骨、敦煌文献等。到二十世纪下半叶,马王堆帛书、郭店竹简、上博竹简相继出现、公布,再次印证了这句话。这些出土文献,包含了数量可观的先秦儒籍,尤其是后两者,年代在公元前四世纪中期至三世纪初的战国中期,早于《孟子》的成书,保存了七十子后学思想文献的原貌。学者欢欣鼓舞,出土文献的研究一时成了显学。 在二十世纪之后,学者受疑古思潮的影响,普遍把《礼记》作为汉代的思想作品来看待,先秦儒学能够确认的只是《论语》、《孟子》、《荀子》三书。这三者之间的思想史演变,存在着严重的断层。特别是思想繁荣的七十子后学时代,其思想的风貌究竟如何,难以确定。郭店竹简和上博竹简的出现破除了一些成见。竹简中有的文献,可以与传世文献相互印证;有的文献,超出了传世文献的内容,拓展了我们对七十子时期思想复杂性的认识。文献和思想的印证,也使学者对传统认为主要反映七十子后学思想的《礼记》更为确信。学者呼吁,我们已经走出了“疑古”,应该走向“释古”。于是,如何利用出土文献和《礼记》等传世文献,恢复孔、孟之间即七十子后学时代的思想风貌,进而重新书写先秦儒学发展史,也成为了学界的要求。 但出土文献的研究,绝不是单个文本的释读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过程。一般分为:古文字学(第一序)、文献学(第二序)以及哲学和思想史(第三序)。前两种研究,是哲学和思想研究的基础。但从思想的角度说,仅仅有文字和文献的基础还是不够的。哲学和思想关乎文本的内部理解。凡理解(无论正确的理解,还是错误的理解)必是一个思想建构的过程,是依据既有的思想背景,构建新的对事物的意义认知。对于哲学史或思想史来说,这个背景,就是文本背后的思想脉络。故想要理解文本,找到文本背后的思想脉络,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