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文明的转向

孙英刚
导言 如果我们穿越回唐朝,站在长安的天街上,会如何看待这个时代和这个文明呢?直观的感受恐怕会与我们作为后人用倒放电影式的概括不同。在中国数千年文明史中,唐朝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甚至被描述为中国的黄金时代。桥水基金的创始人达里奥(Ray Dalio)精于用历史周期做投资决策,在他看来,唐朝是中国文明的一个高峰,而之后的宋文明,虽然精致,却是一个长长的B浪反弹,酝酿着更大规模的下跌。 那么我们如何来概括唐朝呢?我想用下面五个词来描述: 第一个词是“世界主义”。“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外学者最常用来描述唐朝的概念。比如《剑桥中国史》的主编杜希德(Denis Twitchett)早在1973年出版的《唐代概观》(Perspectives on the T’ang)中就用“世界主义”来概括唐代的中国文明,而日本著名的唐代史学者气贺泽保规教授也以“绚烂的世界帝国”来描述唐朝。这种世界主义的特质是浑厚、包容,其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再造了中国文明,进而带来了宗教、文化、制度、知识的璀璨和辉煌。唐代尤其是盛唐之前,华夷之辨并不占据主流。唐太宗认为四海之内不论华夷,都是自己的子民。彼时盛行的佛教强调众生平等,部分化解了传统“士农工商”的四民结构以及华夷之间的壁垒。更为典型的例子就是粟特人(Sogdian)。这些被称为昭武九姓(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的族群,“利所在无不至”,是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担当。他们不但连通了中国和域外的商业网络,还充当了大唐的使节、将士、音乐人、画家等,给大唐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比如随着龟兹等地的中亚音乐的传入,宫、商、角、徵、羽中土五音音律的固有缺陷被不断挑战,“琵琶及当路,琴瑟殆绝音”——以琴瑟、钟磬为乐器的时代过去了,音乐进入了新的时期。又如武则天时期,一个叫安金藏的粟特人,本是太常乐人,为了保护当时的皇储李旦,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