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的流传与版本递嬗研究

聶菲璘
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群書治要》中的德福觀研究”(19BZX123)的階段性成果 序 劉馀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征程上,必須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精神標識提煉和展示出來,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進而讓中華文化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化一道,爲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 《群書治要》是唐太宗爲求治國良策而令魏徵等社稷之臣,從五帝至晋朝之間經、史、子典籍之中擷取有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精要,編纂而成的資政巨著,貞觀五年(631)成書。全書收録典籍六十八部,共五十餘萬字。唐太宗閲讀手不釋卷,感慨“覽所撰書,博而且要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使朕致治稽古,臨事不惑”。這部書成爲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的思想理論基礎。《群書治要》成書後並未廣佈,加之戰亂,唐朝滅亡後便開始散佚,傳至南宋只餘十卷殘帙,《元史》便未見著録。 雖然《群書治要》在中土亡佚,但有幸在唐朝時被日本遣唐使攜回日本,由於它的重要思想價值以及與盛世産生的内在聯繫,《群書治要》被日本皇室、公卿奉爲圭臬,日本皇室還確立了系統講授《群書治要》的傳統。據日本文獻記載,仁明、清和、宇多和醍醐四位天皇都曾閲讀此書。日本朝散大夫國子祭酒林信敬《校正〈群書治要〉序》云:“我朝承和、貞觀之間,致重雍襲熙之盛者,未必不因講究此書之力。則凡君民、臣君者,非所可忽也。”這充分説明《群書治要》在成就日本平安前期繁榮局面中所起的作用,也强調了大凡領導人民、事奉國君者都不可輕忽此書。《群書治要》在日本經歷了從皇室向民間逐漸普及的流傳過程。從國家治理到思想傳播,從漢籍出版到學術研究,《群書治要》在很多方面都産生了深遠影響。《群書治要》東傳日本的歷史意義還體現在,它爲中國保存下了這部珍貴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