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神记

(东晋)干宝 著 陆蓓容 译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小引 读闲书,先入乎其内,再徐徐图之,是岁月带来的宝贵教益。少年时代读《搜神记》,《三王墓》《李寄》《韩冯夫妇》《宗定伯》等名篇使人印象深刻,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看待事物的眼光自然有所变化,对这部书的理解也时时更新。 《搜神记》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影响深远:董永与七仙女、田螺姑娘等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可能都从此衍生,王乔登仙、琴高乘鲤等情节也屡次进入古代绘画世界。更不必说鲁迅曾以干将莫邪的故事为蓝本,写出《铸剑》这样精彩的“同人文学”。那么究竟应当如何认识以及阅读这部书呢?以下略述数语,聊为序引。 肇端于汉代的“小说”概念,并不特指完整的故事,只是篇幅短小、内容零散的杂记而已。在这一点上,《搜神记》与年代稍后的《世说新语》有着相似之处。不同的是,《世说新语》重在门阀贵族的言行,《搜神记》则重在大千世界里的种种异闻。它们的史料来源也大不一样。时至今日,刘义庆笔下那些美言懿行或奇谈怪论,仍旧能满足我们浪漫的想象;而干宝笔下那些与社会现实纠合的神怪思想及信仰行为,就不大容易亲近了。往昔如同异乡,身处灵异世界,会觉得有点魔幻,不知所措。掌权者看到方士势大,总要把人杀了;狐狸嗥叫,老鼠咬人手指,是家里要出事的象征;老人高寿,婴儿连体,又都是超越常识的异象……现代人从理智上收起“后见之明”也许不太困难,但真正以古人的眼光去理解这些事,谈何容易!毕竟,相关的生活知识早已被岁月的风吹成尘土,从历史这辆大车上缓缓跌落,再也难以寻求了。 而且,古人“写书”的概念和今天也不一样。干宝撰写《搜神记》时曾经一度缺乏纸张,上表向皇帝求纸,表文自称“臣前聊欲撰记古今怪异非常之事,会聚散逸,使自一贯,博访知古者。片纸残行,事事各异。又乏纸笔,或书故纸”。看来这项工作既要辑录旧文,加以润色,也要采访博闻强记之人,即有文字的求取文字,没有文字的亲笔记录。这样一来,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