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底看前朝

许石林
新版序:士人深致 邹金灿 明朝人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书生如能践行孔孟一句话,便可称儒生。 这说明“学而时习之”如未落实在“习之”——践行上,终究是无用的,甚至是伪学。 由此我常思,许石林先生的践行功夫,在当今的确是极其罕见的。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这是一门广博、精深而又极切近人生的学问,偏偏很多学者把它讲成了纸面上的“冷知识”,更是画地为牢,导诱好名之士以此为业。 说“冷知识”,是因为不少人学习儒学,豪掷了年华与心血,却在面对现实生活的冷峻考验时,蓦然发现此前殚精竭虑所学的东西,在很多关键处发挥不了什么作用。这种情况引发的痛感,不是一句“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自嘲所能消减的。 许先生成长于关中,定居于南国,广游四海,丰富的阅历让他深切感到,现在的人们比以往都更需要儒学,但须谨防迷失在“冷知识”中,而要讲习有生命力的“热学问”。 他以儒者自任,注重躬行实践,尤其是对于儒学中的礼俗,独具特识,同时以“耻经生之寡术”(顾炎武语)自警,重视学以致用。于是我们常常看到,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礼俗方面的事宜而不知道怎样安排,这时候询问许先生,一定能得到一个言之有据又切实可行的方案——不仅仅是答案。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许先生是按照古代士人这个标准要求自己的。他不仅悉心料理家族成员的各种人生大事,着力帮助很多青年找工作,更捐赠稿费出版乡邦文献《蒲城文献征录》,筹款为家乡修桥,为乡亲们捐赠锣鼓资助村民娱乐,还帮助其振兴风俗礼乐,等等。与此同时,他将一路的见闻与思考,灌注在日常讲学和写作之中。 “作家”大概是许先生最广为人知的身份了。他有很多妙趣横生的文字流传世间,比如《最好的风水是人品》一文,被无数自媒体账号转载、剿袭、暗用,阅读量动辄“10万+”,却鲜有人知道原作者就是许先生。 《桃花扇底看前朝》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此书一经出版,便不断加印。书中语言嬉笑怒骂,不拘一格,要旨都在用“旧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