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行为心理学

汪思源
前言 《孙子兵法·谋攻篇》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战争,也适用于日常生活。从某种角度看,生活中我们每次与他人的接触,也算是大大小小的“战争”,需要了解的对方以及对方的心理,则相当于“敌人”。要想取得人生的胜利,我们就必须了解周围的人。 识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问,自古就有,且蔚为博大精深。西方有颅相学,中国有相面术。中国的相学著作非常多,比如《麻衣相法》《柳庄相法》《太清神鉴》等。它们记载了大量神乎其神的识人技巧,虽说有玄虚成分,但也有从经验中得来的真智慧。识人,可不仅仅是看静态的五官和体相,还要仔细观察动态的言行举止,动静结合才好作判断。中国人既相信面相学,却又说“人不可貌相”,这就把握了识人的真谛,即看人不能只看表面,还需要挖掘、辨别其内在素质。 要想了解一个人的内在品质,最直观的方式是观察其言行。近现代心理学研究为识人提供了更深入、更准确的视角,帮助我们从外在的言行举止去透视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想法,乃至这个人的性格特性。 人的心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会出于各种目的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有时甚至故意制造迷雾。怎样去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以便做出恰当的应对呢?这个过程是否有章法可循呢? 章法是有的,而且不难掌握。 弗洛伊德曾说:“任何人都无法保守他内心的秘密,即使他的嘴巴保持沉默,但他的指尖却喋喋不休,甚至他的每一个毛孔都会背叛他!”可见,无论多么厚的面具,都不能阻挡真实心理活动的流露,线索就藏在人的各种细微的行为当中。 是的,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各种各样的微行为,判断出他的真实想法。一瞬间的表情、一个小动作、一个无意识的小习惯,都可能成为暴露真心的浮标。对微行为的研究,可以使我们直抵他人内心,让对方的真实想法无所遁形,从而使我们突破人与人之间的层层障碍,无往不利。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并不重视那些细微的表情、动作或习惯,或将其当作无意义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