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里特别有禅

骆玉明
代序 从诗走进禅,一路好风光 平日教书或者和朋友聊天,谈到中国的文学与历史,经常说到禅,也经常被问起:到底什么是禅? 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古代禅师对此会给出很奇怪的答案,譬如“一寸龟毛重七斤”,或者索性给你当头一棒。他们认为禅不可说,不能用文字来定义。他们所说的种种奇怪的话,都不过是个由头,是一种引导的方式。 现在谈禅的书也很多,但要么只是把它当作思想史的材料,要么说得很玄奥,让人觉得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 禅是那么深奥玄虚而难以把握的东西吗?其实不然。 禅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但禅更是一种体验、一种生命形态。 禅远看似乎虚无缥缈,不可捉摸,但真的走进去,它却平平实实、真真切切。 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从具体的人生体验来感悟禅的佳作。诗和禅一样,不依赖逻辑分析,不提供定义,只是显示鲜活流动的情感状态。这里面每有象征或启示,你细心地体会它,就能感受到禅的趣味,看到禅悟的境界。 苍山空寂,明月清朗,幽潭澄澈,野花自开自落,浮云时聚时散,这里面都有禅意。诗人流连于自然的美景,写出自由的心与天地造化相融的平静和快乐。 当然并不是好诗就有禅,禅有它的特别之处。 我们先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了解下什么样的诗里有禅。 魏晋诗人阮籍常常驾车外出,走到无路可走,便恸哭而返。这一行为留下的词语,叫作“穷途恸哭”。他的诗常常表现这种人生困顿的焦虑,比如“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穷途恸哭”不是禅,它是用一种固执的态度看待人和世界的对立,在这种对立中感受到生命遭受外力压迫的紧张。阮籍改变了中国的诗歌传统,使它的内涵变得沉重,但这样的诗不合于禅意。 同样以行路象征人生,陆游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给人以更多的愉悦,让人对生活抱有信心:在看似无路的地方,可能有一片新的天地出现,只要能够坚持,希望总是有的。 但这也不是禅。这两句诗描写的是单线的变化,是对预期目标的等待。人生的道路受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