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一年

[美] 埃里克·拉森
谨以本书献给戴维·伍德勒姆 原因保密 人类没有获得任何大范围预见与预言未来事件的天赋能力,这对于他们来说何其幸运,否则,生命将是不可承受之重。 ——温斯顿·丘吉尔,给内维尔·张伯伦的悼词 一九四〇年十一月十二日 致读者 几年前搬到曼哈顿后,我才突然清晰地认识到,与我们这些身在远处看着噩梦缓缓降临的人相比,纽约人在二〇〇一年九月十一日的经历有多么不同。遭到袭击的是他们的家园。我几乎立刻想到了一九四〇至一九四一年间德国对伦敦的空袭,并对地球上竟有人能够承受这样的袭击感到吃惊:连续五十七夜的轰炸,紧接着是六个月不断强化的夜间空袭。 我特别想到的是温斯顿·丘吉尔:他是怎样承受这一切的?他的家人与朋友们呢?丘吉尔目睹着自己的城市接连数夜遭受轰炸,且深知这些袭击尽管非常恐怖,但很可能只是更糟糕的事件的前奏:德国从海上与空中进犯,伞兵降落在他的花园里,装甲坦克在特拉法尔加广场上轰隆隆开过,毒气飘散在他曾经为其作画的海滨——对此种种,他当时作何感想? 我决定找到答案,同时也很快意识到,口说“干下去”是一回事,做到则是另一回事。我专注于一九四〇年五月十日至一九四一年五月十日丘吉尔任首相第一年的这段时间,它刚好与德国从看上去毫无目标的零星行为发展到对伦敦市全面轰炸的空袭进程同步。这一年最终以一个冯内古特式暴力的周末结束——事实证明,这个既平凡又神奇的日子是这场战争的第一次伟大胜利。 本书绝非对丘吉尔生平最权威的描述。这项工作业已有人完成,特别是那位不知疲倦但可惜算不上不朽的传记作家马丁·吉尔伯特,其八卷本巨著足以满足任何人对细节的渴求。我这部作品更贴近的是私人生活,它深入探讨了丘吉尔及其身边最亲近的人是如何一天天生存下来的:暗淡与璀璨的时刻,情感纠葛与崩溃,泪水与欢笑,以及一个个揭示了人们如何在希特勒钢铁风暴下生活的离奇插曲。这是丘吉尔变成那个我们熟知的叼着雪茄的斗士丘吉尔的一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