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饮食文化比较

张捷 李悦
作者简介 图片 张捷,上海人,毕业亍上海外国语大学,现任上海健靡医学院外语教学部副教授。主要从事中西文化比较及医学英语教学研究,主编《护理英语沟通技能实用于册》、《全国医护英语水平考试应试指南》等著作。 图片 李悦,上海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现任教千上海健康医学院外语教学部。主要研究英语教学及中西文化比较,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护理英语沟通技能实用于册》等著作。 内容提要 本书从食材制作、餐桌礼仪、民俗禁忌比较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异同,分析了地理位置、气候特征、风俗习惯等因素影响下的中西饮食习惯的诸多差异,探讨了中西饮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影响,从食材、菜品、餐制和语言具体展示中西饮食文化间的交流及其产生的影响。 序言 孔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中,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是“生理需求”,即食物、空气、水、穿着等维系生命和生活的必要因素。纵观古今中外,无论何时、何地、何人,都离不开食物,因为“人是铁、饭是钢”,因为“民以食为天”,因为“食、色,性也”。 从早期的猿人到如今的人类,从奴隶制社会到现代社会,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我们人类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文化在传承,却从来都离不开一样东西——食物,那是生命延续的基本。因此,作为本套丛书的第一册,我们选择了“饮食”。 由于东、西半球的地理情况、气候特征、环境和人种等因素大不相同,所以东西方在饮食上有很大的差异,这也直接导致了生活方式和文化理念的各有千秋。 中国人的饮食是重视美味的感性饮食。“色香味俱全”是中国人对一道菜肴的最高评价。通过烹调,使各种食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调”出五味,展现味觉和视觉的双重美感。这也正体现了东方思想文化的一个内核——集体意识。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集体的力量是伟大的。中国人的饮食更关注吃饭的对象,超过了食物的本身。“吃饭谈生意”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一桌子的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