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之冬

[德] 乌维·维特施托克
跨过悬崖的一步 决定一切的那个月 这不是英雄传奇,而是命悬一线者的故事。他们中的许多人要么不愿承认危险,要么低估了危险,要么反应得太慢,总之,他们错了。今天翻阅史书的人自然可以说,谁在 1933 年不明白希特勒意味着什么,谁就是傻瓜。但这样说是脱离历史语境的。希特勒的罪行难以想象——倘若这句话有意义,也首先是对他的同代人而言。希特勒和他的人能做什么,他们无法想象,最多只能猜测。难以想象,也许正是文明破灭的原因。 事情发展得极快。从希特勒上台到废除所有重要公民权利的《保护人民和国家的总统法令》颁布,相隔四个星期零两天——只需不到两个月,就能让一个法治国家陷入肆无忌惮的暴政。大屠杀是后来的事,但在 1933 年 2 月,人们的命运已见分晓:谁将性命不保,谁将仓皇而逃,谁又将在罪犯的庇护下飞黄腾达。从来没有这么多作家和艺术家在如此短促的时间内离开他们的国家。第一波逃亡持续至 3 月中旬,这也是本书要讲的内容。 最初使希特勒得以掌权的政治局势,已经被形形色色的历史学家从不同角度描述过。有几个因素在所有分析中都举足轻重:分裂国家的极端党派影响力与日俱增;过热的政治宣传加深了国内矛盾,断送了和解的可能;政治中心的犹豫和软弱;左翼和右翼对立带来的内战恐怖;对犹太人不断蔓延的仇恨;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民族主义政权在许多国家的崛起。 所幸,今非昔比。可仍有许多状况似曾相识:社会日益分裂;网络上持续不断的愤怒激化着社会矛盾;对于如何遏制极端主义的欲望,资产阶级的中间党派束手无策;恐怖主义事件数量渐增——来自极右翼,有时也来自极左翼;反犹情绪不断高涨;金融危机和疫情引发的全球经济风险;民族主义政权在许多国家的崛起。也许,回顾犯了致命政治错误后民主的遭遇,现在正当其时。 1933 年 2 月,陷入危险的不只作家和艺术家,当时的情况也许对其他人而言更为凶险。根据《福斯日报》,第一位纳粹受害者是普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