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

梁衡
半个多世纪的心声——散文三部曲总序 图片 我有多种散文选本,大都是出版社针对不同读者,从不同角度甄选的。唯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这套三卷本的集子是从俯瞰时空的角度,按时间顺序顺流而下选排的。它既清晰地重现了作者的创作历程,又透过作品折射出了时代的脚步,前后凡半个多世纪。 作品来源于生活。我不是一个专业作家,我的生活平台是新闻。大部分时间是在当记者,中间还有一段时间为官从政,然后又办报纸。新闻本身就是社会的晴雨表,身在这个平台的好处是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工人、农民。因为要采访各行各业,又逼着你去读各种书;因为身在官场,又不得不思考各种社会问题;因为爱好文学艺术,自然要去研究美学。“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观之,思之,这一切就都融到了作品里。新闻人本来就是杂家,我就更成了一个杂七杂八的人。多年来的作品内容大致有山水游记、政治人物、历史人物、人生思考、艺术随笔等等。 我早期的作品主要是山水游记,这与记者行万里路,与山水亲近有关。从1980年发表《恒山悬空寺》,1982年发表《晋祠》并入选中学课本到2023年在《光明日报》发表《城中草原畅想》凡50年,算是一幅山水长卷。从1996年发表写瞿秋白的《觅渡,觅渡,渡何处?》、1998年发表《大无大有周恩来》到2019年发表写张自忠将军的《将军几死却永生》,又是一幅人物长卷。除这两条主线外,其他题材穿绕其间,相伴而行。 我的写作宣言是两句话:一是写大事大情大理,二是文章为思想而写为美而写。按照这个原则我写了许多大人物和小人物,许多名山大川和身边的风景,许多政治、生活和艺术的思考,皆尽量挖掘其中的人格美、自然美、哲理美。其社会效果最好的标志是多篇作品入选大、中、小学教材,且连续40年从未断线。这些作品跨越“文革”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是我的心声也是时代的记录。 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次出版我的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