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半

刘守华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自序) 刘守华 2014年1月2日上午,南京新街口新华大厦48楼会议室。 新年上班的第一天,与新华日报社社长、党委书记、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周跃敏一起来参加《扬子晚报》干部大会的新华日报社副社长张艾宣布:“省委决定,王文坚同志任新华日报社党委委员、《扬子晚报》总编辑;免去刘守华同志的《扬子晚报》总编辑职务。” 自此,我正式卸任拼搏了七年半的《扬子晚报》总编辑岗位,也结束了我在《扬子晚报》28年的新闻生涯。28年前的1986年1月1日,正是《扬子晚报》创刊启航的日子。于我而言,28年,从普通记者到总编辑,从一报独大到与《现代快报》、《金陵晚报》在南京地区的“三国杀”,岁月如梭、人生磨砺,其间的过程历历在目,难以忘怀。就在那一日,我萌生了一个念头:写一本关于我和扬子的书,不仅为纪念这一生中最为宝贵的时光,也想为同事和后辈留下一些启示。那该是一本怎样的书呢?我想写下史料式的经历,也想整理出版自己的新闻作品集,但是最后,还是决定截取我当《扬子晚报》总编辑的七年半光阴,选辑我在那段时间里的评报记录。 2006年6月13日至2013年12月31日,我担任《扬子晚报》总编辑的这七年半,正是南京报业竞争最为激烈的时候。那时候南京的晚报都市报的发展模式,就是要把报纸办得让更多人喜欢看,以此扩大发行量,获取更大效益。所以,大家都紧紧扭住报纸质量的“牛鼻子”,死磕硬拼。其实,全国的晚报都市报都是这样,只是南京因为有《现代快报》这样一张直属于新华社的报纸参战,竞争更为惨烈。那个七年半,是我在《扬子晚报》28年中最有压力、最为艰辛、最有获得感,也是最能代表我新闻生涯特点的时光。在那七年半里,我们天天评报,天天向《现代快报》、《金陵晚报》等报纸学习,天天和它们比较比拼,在学习、比较比拼中前行。我们就像一群努力坚守专业精神的工匠,报纸是我们经年打磨的产品,而评报的历程就是反复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