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藩镇研究(三版)

张国刚
新版前言 《唐代藩镇研究》出版于35年前,增订版2010年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当代中国人文大系”。现在的第三版,又有一定篇幅的增补。 藩镇是对唐代地方一级军政与监察机关“道”的借代说法。《新唐书·兵志》:“夫所谓方镇者,节度使之兵也”,也不准确。方镇或藩镇起源于边防兵制,但是,它本身并不只是节度使之兵。宋朝人对于藩镇体制有着自然的反感,以致宋人的历史书写中藩镇完全只有负面意义。唐朝人只是批判河朔等藩镇跋扈行为,很少全面否定藩镇体制本身。因为藩镇的出现有历史的必然,也满足了现实的需要。本书从历史的维度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本书也对唐代藩镇的格局进行了一番分析和讨论。这些分析和讨论,不仅涉及藩镇与中央的关系,也涉及藩镇本身的功能定位、制度框架。拙著中的一些见解得到学术同行的肯定,有些看法还被纳入历史教科书和中学历史教学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藩镇研究的终结。相反,许多年轻的同道进一步写出了许多更具体的专著,对于河北藩镇、中原藩镇、东南藩镇、边疆藩镇进行深入的专题研究,也有学者对整个藩镇格局做出更细致的总体分析。就学术发展规律而言,一部学术著作,如果能够生发出更多的思考,引出更多的研究思路,才是正常的学术生态。 唐代为了边疆地区的安全而设置藩镇这样的军区,并不是历史上的孤立事件。几乎是同时期,在西边遥遥相对的东罗马帝国也建立了类似功能的“军区制”。东罗马又称拜占庭帝国,就是杜佑(735—812)《通典》中所记载的大秦国。《通典》卷193还引述了杜佑族侄杜环《经行记》关于大秦国的具体记载。 大秦即东罗马帝国的军区制,初见于7世纪。创始人是大约与唐太宗同时代的罗马皇帝希拉克略(Flavius Heraclius,575—641)。拜占庭军区制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对付帝国领土拉文纳和迦太基周边蛮族的侵扰,边境的行省(总督)被赋予强大的军事权力。军区制后来推广到帝国的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