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或所有问题:一份哲学草稿(修订本)

赵汀阳
修订版前言 一本作为草稿的书 本书写于1996年,出版于1998年,是20多年前的旧作。在90年代中后期,我似乎找到了讨论哲学的另一个维度或问题线索。那些问题的提出有着青年的莽撞粗鲁,论述方式更加莽撞粗鲁,泥沙俱下地包含了不少似是而非的表述,但在探路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却是有意义的,蕴含了我在形而上学研究上的原始思路。出版之后不久,我就已经意识到了这本书的野蛮状态,显然需要修正。此次修改,要感谢三联书店的冯金红女士,她认为一个去伪存真的修改版是有意义的,因此我对这本旧书做了狠狠的修正。 原作的论证尽管野蛮粗糙,但其主要论题一直有效而且依然是新问题。书中也讨论了一些今天哲学已经很少涉及的非常老的问题,虽然今天的哲学不再讨论那些观念,但那些观念其实老而不废,已经变成决不退场的思想定式,这是更顽固的在场,比时尚观念更具当代性。本书的核心观点一直延续在我后来的形而上学研究中,包括《第一哲学的支点》以及若干论文。这本书实质上是草稿,严格说来,哲学思想始终只能是草稿,否则就会像数学或科学那样能够获得某些真正的进展了。似乎也不能说,哲学一直都没有进展,毕竟两千年来发展了许多理论,但奇怪的是,哲学的进展似乎是在“原地进步”,似乎进步了,但仍然在原地。这算是对哲学的“草稿性”的一个辩护。维特根斯坦在他的草稿《字条集》里提出过一个充满疑惑的反思性问题:如果哲学至今没有取得什么真正的进展而只是在不断思考,算不算是一种进展?他解释说,就像一直没有找到真正有效的止痒药,于是我们就只好一直挠痒,挠了又挠,那么挠痒算是一种有效的疗法吗? 我的学生孙飞看过此书旧版,他告诉我其中有不少章节是相当的“激进”。这是客气的说法,我想他的真实意思是指书里有许多胡说,确实如此。孙飞的批评很重要,他比我写作此书时的年龄要小上几岁,相当于一个年轻人读了另一个年轻人的书,并且穿越地给出了一种“同时代”的批评。所以我大刀阔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