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动词的形而上学

赵汀阳
作者简介 赵汀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主要代表作有《论可能生活》(1994)、《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2005)、《坏世界研究: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2009)、《第一哲学的支点》(2013)、《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2016)、《惠此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的中国》(2016)、《四种分叉》(2017)、《历史·山水·渔樵》(2019)等。2023年三联书店将陆续出版“赵汀阳集”。 前言 从我思(cogito)到我作(facio) 这个论文集选用的是20年来我关于形而上学的一些论文,大多数发表于《哲学研究》,有的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哲学动态》和《社会科学战线》。这里没有选入更早的形而上学论文,是因为,90年代后期以来我对形而上学的思考发生了变化,从问题到理论和方法都非常不同了,似乎不能合并同类项。 关于形而上学,我比较早的思考集中表达在1993年出版的《走出哲学的危机》和1999年出版的论文集《22个方案》里。那时我的“旧形而上学”大体上属于笛卡尔“我思”框架内的一些探索,受到了分析哲学和现象学的影响,自称为“观念存在论”,即只限于“观念界”而不考虑实在界的反思,只研究什么样的观念是观念界里的“合法存在”,类似于逻辑学里的“合式公式”,另外其中也不难看出胡塞尔现象学的影响,但问题颇为不同。为了避免胡塞尔试图避免而事实上很难避免的心理主义,我没有涉及相当于noesis的研究,而把研究对象限制于大概相当于noema的范围,并且更多地接受了分析哲学的标准,是一种混合了分析哲学和现象学的形而上学研究。但关于“观念界”的研究并不太成功,我自己是这样看的,所以没有进行后续的研究,当然也有些学者朋友更支持这种唯心主义的思路。哲学没有绝对的对错。无论如何,早年的研究也有所收获,尤其是发现在“我思”框架内有着许多难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