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文学中的美国因素研究(1911—1949)
吕周聚
作者简介
吕周聚
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哈佛大学、东京大学访问学者,现为青岛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重点学科首席专家,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兼任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茅盾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山东省鲁迅研究会会长等职。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70余篇,出版《中国现代主义诗学》《中国当代先锋诗歌研究》《现代中国文学沉思录》《中国现代诗歌文体多维透视》《中国新诗审美范式的历史转型》《网络诗歌散点透视》《鲁迅文学作品中的异质因素》等著作多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新文学中的美国因素(1911—1949)”、“百年中国文学思潮中的美国因素研究”,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诗歌文体的多维透视”,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中国新诗审美范式的历史转型”等;荣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多项。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青岛大学学术专著出版基金资助 序
谈中国与西方文学的互动,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欧洲文学,但美国文学的影响一样源远流长。美国文学进入中国文人及知识分子的视野始自清末。1891年《万国公报》传教士李提摩太翻译、爱德华·贝拉米(Edward Bellamy)著的乌托邦小说《百年一觉》(Looking Backward 2000-1887),可为滥觞之一。1907年旅日学生公演《黑奴吁天录》,轰动一时,所根据的正是斯托夫人(Mrs. Stowe)的畅销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与此同时,林纾翻译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的小说《拊掌录》(收有《睡洞》《李迫大梦》等)也一纸风行。
民国肇造,文化界风起云涌,文学、文字改革之声此起彼伏,欧美文学的译介风潮蔚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