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漫行记

[美] 伊丽莎白·K·肯德尔
译者序 旅行是一项颇为个性化的活动。且不论拘于时间、体力、预算等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每个人会做出不同的旅行安排,单从主观来讲,旅行者的目的也是千差万别,或为寄情遣怀,或为探寻考察,或为追求信仰,不一而足。 伊丽莎白·肯德尔女士踏上中国西部旅程的因由,从根本而言在于其对新奇特异、与自身背景截然不同的风土人情的兴趣。“凡曾前往世外之地,感受捕捉异域异族印象之愉悦的旅者,从此便不再自由,他必然日夜受到感召,希冀再度上路求索。”她也老实承认自己“并非刻意追寻任何知识,而仅仅想收获对中国及其人民的印象”。旅途之中,她得以跋涉逶迤蜿蜒的山川溪谷、穿越宽广美丽的平原沃野、置身繁华喧闹的城镇市井、露宿广袤无垠的蒙古大漠。因此,书中既有对风景和民俗的描绘,也有对时局和政务的评论,还有对人性和宗教的比对。至于刚好在辛亥革命爆发数月前成行,沿途目睹新旧时代间之冲击、转换、并存、融合等种种景象,既是作者心之所愿,也属偶然所得,为其回忆再添一笔。 通读之下,书中许多令人心生温暖的片段,正在于她与旅队苦力、客栈居民、运货脚夫、各族人民之间的互动交流。“我对中国人最起初也是最持久的印象就是他们跟我们有多么相像。”“我感觉自己简直是回到了家乡。”很难想象发表这番感想的旅行者来自一个文化背景与社会制度与彼时之中国迥异的国度。而阅读之后,读者或许也会承认,正如作者所言,“尽管‘东西有不同’,最为重要的乃是人之本性,而无论世界何地,人类本质均大同小异”。诚然,我们是为了体验异域他乡的新奇与差异才去旅行,但在陌生环境里不期而遇、似曾相识的感触以及由此而生的共鸣,则可算得上是我们获得的额外奖赏。 作者以一种深深浸入异域异族生活场景的方式进行旅行,捕捉当下、瞬间之感触领悟,将所有零散琐细的描绘与记述汇集成一条文字的河流,映衬着路途所见的地貌、气候、人文、风土,绘就一幅二十世纪初高潮跌宕又平缓宁静的独特画卷,客观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