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汉朝太有意思了(全7册)

朱耀辉
第一卷 从沛县起兵到病榻问相 图片 代序 要了解汉朝,不可不读《史记》。 我初次读《史记》,还是受钱穆先生的影响。 很早以前,偶尔读到钱穆先生给孙女钱婉约开的书单,其中关于《史记》部分有这样一句话:“《史记》需全读不宜选读,遇不易解处,约略读过,遇能解又爱读处,则仍需反复多读,仍盼能背诵。” 盼能背诵,区区四个字把我惊呆了。 后来便找来《史记》,有时间就读,尤其最爱大汉开国的部分。 读得多了,也不再纠结于表面的传奇故事,反而更在意太史公字里行间的韵味。由于中国人写史往往需要为尊者讳,或者很多事情不方便明说,史家只好把真相隐藏在细节之中。 在这个意义上,项羽能举多大的鼎、刘邦能喝几斤酒、樊哙吃生肉会不会拉肚子等,都属于细枝末节。 过去的史书,很少有人去深挖字里行间的细节,并且试图还原真实的人物,以及大汉开国的波澜壮阔的时代。 以至于有人居然认为,刘邦只是街头的小混混,那些丰沛功臣也只是小人得志而已。 其实大不然。 大汉王朝的建立,正处于中国历史从封建向帝制转型的重要时期,究竟是大一统还是分封,不仅是秦始皇和六国的分歧所在,也是刘邦和项羽、韩信等诸侯争论的焦点。 很多事情都围绕这条线展开。 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并且把自己的首都定在彭城,虽说免不了富贵还乡的心思,其内心又何尝没有恢复周政的理想蓝图? 韩信终生都相信,自己给刘邦打下半壁江山,裂土封王是应得的奖赏,刘邦没理由也不会夺走齐国。仔细来看,韩信不就是典型的春秋战国思维吗? 立功就封土,君臣始终以礼相待。 而刘邦恰恰是秦始皇的继承人。 为了打败项羽,他不得不以关东土地为诱饵,吸引诸侯加入自己的队伍,但在秦国故地,刘邦始终没有分封一寸土地。 那些丰沛功臣,只能以侯爵在朝廷任职,和汉家朝廷实现深度的利益捆绑。 汉初的异姓诸侯王,算是刘邦的妥协,一旦时机成熟,他还是要为大一统做准备。这也是刘邦杀的功臣为什么都是封王的人,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