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汪奇游记

[英] 塞缪尔·巴特勒
译者序 初识《埃里汪奇游记》是在2013年7月,乍一看标题,以为只是一本如历险记一般的书,只觉得夏日里读来倒也能放松心情。可真正开始做翻译之后,才体会到其内涵。《埃里汪奇游记》是一本深刻反映19世纪英国社会现实的书,运用讽刺的手法,构建了埃里汪这个国家,在埃里汪经历的事情可以说都是比照英国当时的社会状况而来。 翻译完《埃里汪奇游记》已经是近一年后的今天,仔细想来,这本书现在读来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社会上的思想。例如,人们对待事物的矛盾态度、科技对当今社会的影响、犯罪与处罚以及学校教育方面等都比较贴近现在的社会现实。作者并不幽默的语言幽默的表达出人们逃避、虚伪、麻木的态度。而本书读起来却不沉重,多半是因为作者对语言的把握。塞缪尔·巴特勒先生并没有刻意运用晦涩难懂的词汇,反而用了许多寻常生动的词汇,平添几分平易近人的感觉。这样一来,本书读起来既没有凝滞生涩之感,反而引人思考,发人深省。书的描述可以说是如通幽曲径一般,而读完又有豁然开朗之感,说是经典,当之无愧。 塞缪尔·巴特勒先生的作品生前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众生之路》发表之后,戏剧大师萧伯纳对此书发出惊呼,赞誉巴特勒是“十九世纪后半期英国最伟大的作家”才逐渐被世人接受。这虽然是文学史上较为常见的现象,然而不得不让人扼腕叹息。这也许是在提醒人们,杰作永远都静悄悄地呆在尘封的角落。英国小说家E.M.福斯特在他的随笔《一本影响了我的书》里称赞巴特勒是“转弯抹角的大师”,他的著作不是为了成为文学史上的纪念碑,却能够“和我们自身的道路重合”。这样的作家不是让你摆在书架上供奉着的,而是可以放到枕边同眠。 决定翻译本书的原因在于作者对本书的取名,这本乌托邦式的小说原名为Erewhon,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这个词倒过来便是nowhere,可见作者心思别致精巧之处。此前本书的译本并不多,翻译本书时几经修改,在语言运用以及词句斟酌上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