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感

[日] 胜间和代
序章 我们为何需要“超控制型思维” 为“主动生活”而存在的“超控制型思维” 为了能够积极主动地生活,我们必须明确区分能做到的事和无法做到的事,并积极推动能做到的事。其实,关于这种控制型思维的必要性,我无须花费大量篇幅详细介绍。因为市面上有很多与此相关的自我启发类书籍,以及心理学解说的书籍,在这些书中会使用一定的表达手法来阐述这个问题。 例如,在自我启发类读物中的经典名著《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史蒂芬·柯维著)之中,提及的第一个习惯就是“积极主动”。 可以说,它是该书中提及的所有习惯的基础。 发挥主动性是指在所关注的半径之中,扩大自己能够主动影响的那一部分,也就是扩大影响的半径。同时,发挥主动性也促使我们选择主动生活,而非被动接受。 只有我们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也就是说,我们自身能够控制的事物逐渐增加,才能实现主动生活。 发挥主动性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自我效能感,意思是说,如果想要保证我们的主动性,就需要我们坚信自己能够为周围带来影响。 发展心理学的权威学者——哈佛大学的罗伯特·凯根教授等人所进行的“成人发展阶段”的研究表明成人会有以下发展轨迹: 环境顺应型知性→自我主导型知性→自我变化型知性 这样的发展轨迹,意味着我们需要经历了解自身能够对周围产生怎样积极的影响的阶段,才能提升理解能力。 也就是说,如果自幼年时起有意培养自己控制周围环境的能力,不仅能令头脑更聪慧,而且还能牢牢掌握人生前行的方向盘。 难以掌控方向盘=被动工作 接下来,我会为大家介绍当丧失对周围产生影响的实感,也就是,当我们丧失了“控制”的能力会产生怎样的危害。 比如,为什么即便薪水很高,但有些工作也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呢?这是因为这类工作会让人感到是在“被动工作”,并且从事此类工作的人能够控制的范围,以及能够施加影响的范围都是极度狭小的。 尤其是在一个庞大的组织里,被动工作的感受就更加强烈。比如,越是大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