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军阀政治:1916

[美] 齐锡生
译者序 中国军阀与政治文化 ——一个解读中国近代历史的政治学路径 《中国的军阀政治(1916—1928)》是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政治系齐锡生教授于1976年完成的一部学术专著。在我们看来,这部专著是中国近代军阀史研究领域里的一家之言,因为直到目前为止,在这一领域内还没有形成一种为大多数学者共同接受的统一见解。当然,这在人文学科范围内是再自然、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在这个意义上讲,所谓“一家之言”实际上就与“具有特色”几乎成了同义语。我们的任务不是对这部自成体系的著作进行全面的学术评价,而仅仅想就给我们印象较深的几个主要论点,向读者作一简要介绍。 一 任何一项专题研究都有其明确的对象,军阀史研究当然也不例外。因此,首先在学理上对“军阀”作一界定,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军阀”一词基本上是一个现代汉语词汇。据陈志让先生考证,它大概最早见于梁启超的著述之中,当时使用的是“部落”一词,胡适在20世纪20年代初直接使用了“军阀”一词,后来在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文献中也沿袭了这一提法。目前,关于“军阀”的一般诠释,是指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并以军队控制政权,自成派系的军人或军人集团。这一解释大体上是正确的,但仍有失之笼统之嫌。站在政治学的视角上,齐锡生教授认为,“军阀”不仅是一个概念,而且是一种体制或体系。它可以指某个持有兵权的独立政治角色(militarists);也可以指一个制造战争的罪魁(warlord)。前者是中性词,“只是在某种体系中行使权力的角色”,而后者则带有贬义,它“表示中国现代史的一个时期”。作者如此地区分“军阀”概念,其用意是试图解释本书的研究方法。因为,对逐个军阀人物进行考察的研究角度,固然也可以称作“军阀史”,但关于军阀的历史研究不能只是单个军阀行为与观念的简单相加,而应当是对中国近代一段历史时期的概括。这样,所谓政治学视角的“军阀史”,本质上就不仅仅是军事史,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