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之蕴:北京城的空间记忆

刘凤云 江晓成 张一弛
总序 记忆,是最稀松平常的东西,在广泛意义上,所有生命体每时每刻都在产生记忆并留存下来影响存在,不管是有意还是本能,可以说生命活在记忆中。记忆,又是最意味深长的东西,对于人而言,它是一切认知和行为的基础,每一点滴的常识、情感、经验和智慧都离不开它的支持,所以,亚里士多德说记忆是灵魂的一部分。和记忆相伴的是遗忘,同样不管是有意还是本能,它总在发生。把该记的记住该忘的忘掉,是人类一直以来的愿望和追求。 大约百年前,有学者提出了集体记忆,后来逐步演化出国家记忆、城市记忆、乡村记忆等概念。比如城市,它是人群及其必需的自然、物质、社会等条件的合成,每一个城市如同一个生命体,有血脉、代谢、欲望和性格,也自然会有记忆和遗忘。这是一种特定的集体记忆,寄附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由城市所有的人和物造就,有建筑、景物,有文字、图片,有习俗、风尚。与个体相比,集体记忆更需要人为建构,由于其记忆系统和影响因素极为复杂,故而记忆和遗忘的控制愈加艰难。 就说北京吧,纵着看,三千多年建城史,悠久绵长,八百多年数代都会,历经更迭;横着看,方正大气,精英荟萃,帝都气象。北京有多少记忆没人说得清,历代的版图、建筑、文献、艺术、习俗和传说遍布京城天地之间,各处缝隙,造就了北京独一无二的古今面貌与气质,融化在一代代北京人的性情中。在郁达夫笔下,北京“典丽堂皇,幽闲清妙”,是“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地方;在老舍心中,北京好过欧洲历史都城伦敦、巴黎、罗马、君士坦丁堡的任何一处,北京的“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然而,北京也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恣意遗忘。远的不说,明清以来的皇城古建已所剩无几,胡同、四合院、茶馆、庙会等北京符号黯然褪色,不少传统习俗和特质也渐渐有形无核,有腔无韵了。在现代化的滚滚车轮中,北京的变化之快让人喝彩,也让人感叹。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说,如果这一片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