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老师的写作课

连中国
用一支笔撑住自己和世界 引 子 教育之现实既奢华又纷乱。不仅如此,现实还具有强大的裹挟能量与向心力,从不停歇,无休无止… …还是东坡的反思深刻:“何时忘却营营?”“营营”反映了一种“一心向外”的生存状态,一种惶恐焦虑的生命的处境。在这样一种“滚筒式”教育的转动过程中,我们常常处于“外在”的“碾压”之下,似乎我们自己内心的营建与珍视,都是虚无缥缈与不切实际的事情。学校、家庭“一心向外”编织出了无尽焦灼与多少茫然失措。我们常常关注“状元”,但“状元”之外,对为数不算少的惊慌失措与彷徨无奈,似乎就少有体察了(其实,“状元”也有惊慌失措与彷徨无奈,但我们更愿意关注他们的分数与录取学校)。教育在现实这架铁锅上嗞嗞作响。不少事情如是,高考作文似乎亦如是。已经有“明达”之士撰文告诉家长,如何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准备高考作文。人,内在的宽广而丰富的成长越来越少,似乎一出生就被绑在了“考试”这辆战车之上,一心向“分”了。分数与目标牵动人心,高考作文备考越来越浅表化了。 有人可能会问,那你有什么办法?我其实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我这么多年里觉得实用的一个办法是——用一支笔撑住自己和世界。我想,撑住了自己,世界也就撑住了。 一、我们的笔是指向外,还是指向内? 在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十二年的作文学习之路上,长时间陷在两大窠臼里:一曰写作技巧,二曰照应时事。换言之,真实的写作教学及写作指导,基本上就集中在这两方面。 先说写作技巧。我们陷落在写作技巧的封堵之中,可谓久矣。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方面,我们所理解的学写作和学骑自行车、学游泳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似乎通过写作方法的传授,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随着年级的增长而提升。这涉及三个问题。其一,从小学到高中,写作方法的逻辑层次如何有效划分,小学三年级时老师传授的方法会不会和高三传授的方法并无本质性区别。其二,如若不是勤于笔耕、深入反思、努力眺望人生,我们真的知道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