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

[美] 丽莎·克纳普
第一章 从蚂蚁兄弟到普爱世人 作家、思想家、圣人 如今,列夫·托尔斯泰已举世闻名。他写下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这两部不朽的经典。他是“现代战争小说之父”;是心理散文的创新者,意识流的先驱;是一代文宗,善于呈现孩子们的想法。他睿智超群,善于揭露人性,善用小说揭露爱情与死亡的奥秘。同时,他更是一位不知疲倦地发问“我们为何活着?”的作家。 1910年,托尔斯泰逝世。作为世界公认的伟大作家,他的不平之鸣响彻人间。作为无情的批判家,他谴责了那些实施、滋生或容忍任何形式的不公、仇恨和暴力的组织。托尔斯泰穷其后半生,更加尖锐地发出了其早期作品中的灵魂之问,并尝试予以解答。为此,他的作品标题直截了当:《我的信仰》《福音书摘要》《我们该如何做?》《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天国在你心中》《什么是艺术?》《反思你自己》《我不能沉默》。他后期的作品更充分地阐述并深化了他在早期小说中的洞见。 文学评论家与竞争对手们一边赞美托尔斯泰的“艺术”,一边贬低他的“思想”,这已然是老生常谈。最早抨击托尔斯泰思想的是法国小说家居斯塔夫·福楼拜。在读完《战争与和平》后,福楼拜给他的朋友、同为小说家的伊凡·屠格涅夫写信抱怨道,托尔斯泰是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和艺术家,却是一位不合格的哲学家。在美国作家中,欧内斯特·海明威称赞托尔斯泰比任何人都善于捕捉战争的本质,但也称《战争与和平》如果出自屠格涅夫之手会出色得多(篇幅也会少得多)。海明威还抨击了托尔斯泰沉闷的救世主式的思想。马克·吐温在自己的笔记中有句短评,称自己要“打倒托尔斯泰”,这句短评可被视为对威廉·迪安·豪威尔斯的附和,后者称,“一个平庸的美国幽默作家都可以在一篇半专栏的幽默文章中驳倒托尔斯泰的观点”。(马克·吐温对此跃跃欲试。)但有一点很重要,豪威尔斯不遗余力地在美国推广托尔斯泰,尽管他调侃说驳倒托尔斯泰的观点易如反掌且趣味十足,但对托尔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