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游者
[德] 荷尔德林
汉语的容器
王家新
因为脆弱的容器并非总能盛下他们,
只是有时候人可以承受神的丰盈。
——荷尔德林《面饼和酒》
在《译者的任务》这篇影响深远的文论中,瓦尔特·本雅明对荷尔德林所译的索福克勒斯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语言的和谐如此深邃以至于语言触及感觉就好像风触及风琴一样。”同样,这也是我们阅读荷尔德林自己的诗歌——尤其是阅读他在完全疯癫前所作的那一批抒情颂歌时的感觉。那么,当我们试图翻译这样一位诗人时,从我们的译语中能否深刻传达出那样一种犹如“风触及风琴”一样的诗性共鸣?甚至我们还要问,汉语的容器能否承载那样一种“神的丰盈”?
我想,这大概就是林克以及任何一位中文译者在译荷尔德林时所面对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这里我还联想到海子,也许正是在读到荷尔德林后,他不仅感到了一种“令人神往的光辉和美”,同时还痛切地意识到了我们自身语言文化传统中的某种匮乏。在《太阳》一诗中他就曾这样写道:“汉族的铁匠打出的铁柜中装满不能呼唤的语言。”
任何一位中文译者在译荷尔德林时,必然会面对这样一种困境。两种语言跨时空的遭遇,犹如两道闪电,不仅照亮了他的宿命,还将迫使他不断审视、调整、发掘并释放他的母语的潜能,以使它成为“精神的乐器”。
在德语诗翻译领域,林克最推崇冯至(他多次感叹冯至译的里尔克到了“一字不移”的程度),同样,郭沫若、梁宗岱这两位诗人翻译家前驱也一直为他所尊敬。梁宗岱本是旷世稀才,他译歌德时所使出的全身解数,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宝贵遗产,也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启示,如他译的歌德早期抒情诗《流浪者之夜歌》:
一切的峰顶
沉静,
一切的树尖
全不见
丝儿风影。
小鸟们在林间无声。
等着罢:俄顷
你也要安静。
这里,除了“俄顷”这样的字眼有点“别扭”外(如把它改为“转瞬”,这首译作就堪称完美了),梁宗岱用的全然是现代新诗活生生的语言。他正是以这样的语言赋予了这首译作以不朽的生命,如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