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年纪

[美] 莫里·施瓦茨 [美] 罗布·施瓦茨
序言 千禧年刚过,我有幸与这部书稿久别重逢。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有一段日子了,而这部作品就一直安静地躺在他书房的抽屉里。父母一直住在牛顿维尔,他们的房子很漂亮,门前种着一棵枫树。家人发现书稿后,经过认真讨论,决定由我对其进行编辑,然后落实出版相关事宜。 父亲生前曾以为这部作品将是他对社会所尽的最后的绵薄之力,完全没想到米奇·阿尔博姆的经典大作《相约星期二》问世。我相信,所有熟悉《相约星期二》的读者都可以通过这部遗作加深对我父亲的思想的了解。父亲最关切的就是帮助人们改善生活品质,他在书中设计了各种实用的方法和技巧,希望大家能以更加浪漫、积极、快乐的心态面对衰老。 我很庆幸自己在父亲创作本书的过程中(以及后来的日子里)有机会与他促膝交谈,讨论书中的各种想法。1989年春夏之交,我在经历了漫长的亚洲旅行后终于回到了牛顿维尔的家。父亲当时正在潜心创作,这部作品他从1988年写到1992年,历时整整四年。我若不是当初有机会与父亲深入探讨书中的观点,恐怕很难在他离世多年后让这本书与大众见面。 在编辑过程中,我一直努力沿用父亲的语言风格。他的叙事方式兼具两大特点:既深刻专业,又深入浅出。我希望自己的编辑不会破坏父亲浑然一体的语言特色。 父亲真是太有先见之明了,竟然能够参透几十年后社会的发展趋势。他一直致力于打造和谐的生存环境,希望老年人不再因为年纪而受到歧视。他毕生都在关心人类个体的心理状态,正如最高法院“1954年布朗诉教育委员会”的经典案例所示,遭受排挤、内心自卑的人特别容易形成无法修复的心理伤害。父亲接触过太多老年人以及正在迈向老年阶段的群体,他了解他们内心的自卑,希望通过这本书改变他们的错误观念。 基于(经由科班训练得来的)心理学理论,父亲在书中提出了各种实用的方法和技巧,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拥有积极向上、活力满满的老年生活。有些建议可能会让人感觉似曾相识,比如第三章提出的独处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