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

[奥] 弗朗茨·卡夫卡
图片 卡夫卡画作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译者序 1924年,弗朗茨·卡夫卡在经受了病痛的百般折磨后辞别人世。他逝世之后,他的朋友马克斯·布罗德没有遵照他销毁一切手稿的嘱托,而是开始整理出版亡友的遗作,《审判》(又译《诉讼》)在这种情况下于1925年出版。 《审判》出版之后,和卡夫卡的其他主要作品一起,在全世界的读者中,尤其是研究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世界逐渐形成一股卡夫卡热;二十多年后,这股热浪也蔓延到我国。一时间,“卡夫卡世界”几乎成了恐怖、凄惨、阴沉的代名词;卡夫卡式隐晦、荒诞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成了人们研究讨论的热门课题。过去近百年间,人们从各自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出发,思考着,探索着,试图摆脱面对卡夫卡的困惑,寻求隐藏在离奇故事情节背后的真实含义。在卡夫卡研究领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先后出现了从各种理论视角出发的讨论——阐释学的、犹太文学的、心理分析的、符号学的、结构主义的、话语分析的、女性主义的,等等,不一而足。评价视角的优劣,不属于我们在此要探讨的范围;但涉及我们译介的《审判》,有一点却有必要强调指出,这便是人们在阅读这部长篇小说的时候,往往都有意或无意地将其视为一部完整的作品——或者干脆就称它为一部业已完成的作品,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这部伟大作品的开放性,忽略了它的形式和内容上的片断性和意义上的多层次性。 事实上,《审判》是作者离世九年之前就被“束之高阁”的未竟之作。它动笔于1914年8月15日,当时,卡夫卡刚刚在柏林与女友菲丽丝·鲍尔解除了婚约,他怀着自我拯救的强烈愿望,在孤独之中开始了《审判》的创作。在完成第一章“被捕”之后,他一反往日的习惯,没有按部就班地续写下一章,而是很快就创作出了“结局”。后面的工作,则是补写故事的开头与“结局”之间的情节;有人确证,作者有时甚至是同时撰写不同的章节。1915年1月28日,也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