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死

[美] 谢尔登·所罗门 [美] 杰夫·格林伯格 [美] 汤姆·匹茨辛斯基
推荐序 死亡虽是终点,但人生的意义却不会因此湮灭;死亡虽是宿命,但看待死亡的视角却可以让人们获得拯救。 ——欧文·亚隆,《直视骄阳》 人类进化到有自我意识开始,关于死亡这个话题的思考就没有停止过。当我们的祖先最初意识到人类是一种生命体,同所有生命体一样受制于自然的力量,最终都会结束时,这种对死亡的意识就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成为人类行为的根本驱动力。 古代的宗教、神话、祭祀与仪式,都是在创造一种超自然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有神灵,可保佑人类永生不死。当苏格拉底喊出“认识你自己”的箴言之时,人类的理性被唤起,思辨和理性的力量开始在人类面对终极话题时发挥作用。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对死亡的恐惧是非理性的,他说:“我在,死亡就不存在;死亡来临时,我就不在”,因而死亡和我们没有关系。这种逻辑思辨和理智思考的影响一直持续到近代的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哲学创始人之一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指出,正是由于有了恐惧的情绪,才让人类有可能成为本真的存在,恐惧没有具体的对象,是人类有限性的表现,它使人类看到自身的终极——死亡。所以,在他看来死亡是一种人类时间的有限性,正是带着对自身时间有限的畏惧感,人类才可能成为本真的自己。至此为止,死亡以及伴随死亡的畏惧都属于宗教和哲学话题。人类在幻想死亡的不存在时,通过创造一个灵魂永生的乐园和神灵的保佑来将死亡逐出我们的世界,建造出宗教和神学的大厦,同时在运用理性和思辨的力量来正视和剖析这种与生俱来的恐惧中创造出许多伟大的哲学思想。 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我们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这包括我们人类自身这个物质身体。科学证据越来越成为人类的信仰,过去那些灵魂不灭的宗教信念越来越被怀疑,而伴随死亡的恐惧与焦虑又一次成为潜在的驱动力,推动人类去发明另一种工具来应对它。这个时候,心理学在此作为一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应运而生。 最初,十分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