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通识:《山海经》通识

沈海波
编者的话 经典常读常新,一代有一代的思想,一代有一代的解读。“中华经典通识”系列丛书,邀请当今造诣精深的中青年学者,为读者朋友们讲授通识课。希望通过一本“小书”,轻松简明地讲透一部中华传统经典。 本系列丛书由复旦大学陈引驰教授主编,每本书的作者都是该领域的名家,他们既有深厚的学养,又长于深入浅出,融会贯通。每本书都选配了大量相关的图片,图文相生,能增强阅读的趣味性。 希望这套丛书,能成为人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可靠津梁。 陶渊明何以“流观《山海图》”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少年时就“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归隐田园后,躬耕陇亩,以读书求知为乐,他自述说:“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且种,时还读我书。”(《读〈山海经〉》其一)陶渊明所读之书就包括了《山海经》,而且他对《山海经》情有独钟,特地创作了一组咏《山海经》的诗,即《读〈山海经〉》十三首。 陶渊明在《读〈山海经〉》中充分展现出了他的人格境界,他在第一首中写道: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诗人一边举杯畅饮,一边捧读《穆天子传》和《山海图》,感受到了神驰于宇宙天地间的快乐。所谓“宇宙”,根据《淮南子·齐俗训》的解释,就是“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也就是说,陶渊明将《山海经》视为汲取历史与地理知识的源泉。 图片: (清)石涛《陶渊明诗意图》局部 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论语·述而》);颜渊身处陋巷,哪怕“人不堪其忧”,但是他却能“不改其乐”(《论语·雍也》)。对于真正的文人而言,并不会在意物质的享受,也就是孔子所说的“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所以才能达到安贫乐道的境界。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说:“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他在求知问道的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