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文学与艺术

[德] 德·斯太尔夫人
出版说明 “外国文艺理论丛书”的选题为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由当时的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组织全国外国文学专家数十人共同研究和制定,所选收的作品,上自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印度,下至二十世纪初,系各历史时期及流派最具代表性的文艺理论著作,是二十世纪以前文艺理论作品的精华,曾对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该丛书曾列入国家“七五”“八五”出版计划,受到我国文化界的普遍关注和欢迎。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各学科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为满足文艺理论界的迫切需求,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对这套丛书的选题进行调整和充实,并将选收作品的下限移至二十世纪末,予以继续出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二〇二二年一月 前言 一个国家的文学艺术,由本国的专家来评论,自不难有恰到好处的效果。但有时也并不尽然:它的精神面貌的一些细微特征,本国人未必不因司空见惯而有所忽略,而在善于比较、分辨的外国人的眼光中,反倒往往毫芒毕现。海涅评论法国的文化,是一个例子;德·斯太尔夫人评论德国的精神生活,又是一个例子。 本书作者德·斯太尔夫人(1766—1817),全称为安妮·路易丝·日尔曼妮·内克·斯太尔-霍尔斯坦男爵夫人,系日内瓦银行家兼法国财政大臣内克之女,名重一时的法国女作家,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当时少数左右政界和文化界的沙龙主人之一,拿破仑意志的强项的对抗者。 她的主要著作《德意志论》(1810),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她晚年流亡期间游历德国后对自己的文化思想的一个总结。当时法国正经历着一七八九年开始的资产阶级革命的风浪,拿破仑已经把革命的成果推向了国外,在欧洲大陆向封建势力提出了挑战;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们(如百科全书派)的唯物主义正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取得胜利,《拿破仑法典》已奠定了资产阶级在国家中的统治地位。当时的德国恰巧相反,弗里德里希二世的黩武主义并没有打破封建小邦林立的局面,政治上散漫而沉寂,对于近在…
作品载入中,请稍候 ...
扫码下载客户端
手机/Pad随时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