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为有守

许纪霖 等
初版序言(2008) 近20年来,知识分子研究成为中国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热点。这一热点肇端于1980年代中后期的“文化热”,该“文化热”后来被称为“五四新启蒙运动”。在新启蒙运动中,启蒙知识分子们认为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必须继续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文化转型,即批判传统的中国文化,引进西方的先进文化。在这种林毓生所说的“借思想文化解决问题”思想模式的主导下,知识分子的重要性被格外凸显出来。因为思想文化的主体都是知识分子,他们承担着启蒙大众的使命,而作为启蒙者,知识分子自身又同样面临着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因而伴随着“文化热”,同时出现了一波“知识分子热”。 从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末,知识分子研究围绕着两个向度进行:一是按照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划分,分析知识分子在从传统向现代性转型的过程中,其文化选择以及内在的思想文化冲突;二是从学术与政治之间的社会角色的角度,研究知识分子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体现其社会身份的,重点考察知识分子在转型时代的政治命运,以及如何丧失和重建独立人格的。十多年来,这两个研究取向无论从宏观分析还是个案积累来说,都已经拥有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虽然不能说不再有什么东西可以发掘了,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两个层面的研究基本上已经达到了自身的极限。更重要的是,支撑其研究取向的几个重要的理论预设,比如传统/现代二分模式、“借思想文化解决问题”模式等,到1990年代中期以后,受到了相当普遍的质疑。这表明,如果知识分子研究缺乏新的问题意识,还是继续停留在原先的论域中,这一热点课题会让读者产生“审美疲劳”,无法产生原创性突破。 在21世纪已经来临的今天,知识分子研究必须被纳入到一个重新问题化的框架之中,开辟新的研究论域。事实上,近年来一些学者在这方面已经开拓了新的领域,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比如从学术史的角度,更加细致地研究知识分子如何继承中国的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