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杜莎的笑声

[法] 埃莱娜·西苏
序AA! 《美杜莎的笑声》是献给“西蒙娜·波伏娃与女性抗争”的文章,发表在1975年的《拱门》(L’Arc)特刊上。数月后,全新的美国期刊《迹象》(Signs)登出英译版,该文很快跻身女性主义伟大论文神话的行列。这类神话的主要贡献者包括英国人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和弗吉尼亚·伍尔夫(后者通过其宣言含蓄地表达了女性主义精神)。《笑声》属于埃莱娜·西苏的早期作品,但她当时并非汲汲无名。因此在解释是什么成就了该文的力量之前,必须回顾该文发表的时代背景,而这背景从此也打上了该文的烙印。 埃莱娜·西苏生于瓦赫兰,1955年踏上法国本土,进入高等学府。她所见之法国,不仅维希政权的恶魔仍在盘桓,还很快被阿尔及利亚战争撕裂,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所有“黑脚”背井离乡。60年代初,西苏第一次游历美国,为已经开启的博士课题钻研詹姆斯·乔伊斯的手稿。在此期间,雅克·拉康拜托她引导自己探索乔伊斯文学的奥妙,透过这层关系,她又结识了正在酝酿头几部大作的雅克·德里达。1965年,她获得索邦大学助理教授职位,1967年成为楠泰尔大学教授。同年的短篇集《上帝之名》(Le Prénom de Dieu)标志着她的职业生涯从此快速起步。 在动荡的1968年,西苏和热拉尔·热奈特(Gérard Genette)、茨维坦·托多洛夫(Tzvetan Todorov)一起创办《诗学》(Poétique)期刊;更重要的是,时任教育部长的埃德加·富尔(Edgar Faure)委托她试验性任务:建构一所新大学。这便是西苏、米歇尔·福柯与吉尔·德勒兹思想的产物——万塞讷大学(巴黎八大)。新大学还召集了各色团体,共同组成“妇女解放运动”(MLF)。巴黎八大给刚完成乔伊斯博士论文答辩的西苏提供了一个英国文学教席。《之内》(Dedans)荣获1969年“美第奇奖”,使其文学事业辉煌再续。政治主张激励她与福柯一道投身“监狱信息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