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造城(辑一)

benau
香港离我城是那么近,也那么远,两百公里只是一个地理上的距离,尽管有广九铁路一直连通着省港双城,但真要去香港还真说不上方便,不像现在自由行。小时候看很多港产片,对香港的向往尤甚,从电影中呈现的香港城市空间,那是一种繁荣而又充满地区个性。港产片(除了古装或民国戏)中呈现出的城市景观早就印在我的脑海中,就等有机会走进城市。所以当自由行开放,我第一次踏足香港时,我迫不及待地寻找那些熟悉而陌生的场景,我迫不及待地询问重庆大厦、金雀餐厅的地址,还有663在中环半山的住所。 记得第一次浪游在香港的街道上,我感觉到好像到处都是电影场景,其实我知道我走的街道并非哪部电影曾经取过景,而我却又有这种无处不在场景敏感,因为港产片早已把香港给框进电影,我走在香港某种程度是走进了电影。大卫·克拉克在《电影城市》中引用了法国思想家布希亚(Jean Baudrillard)的话:“美国电影不只在电影院中,它像是直接走出了电影院,存在于整个城市之中。”同理,香港电影何尝不是存在于香港,存在于香港的城市空间之中呢?电影造城,电影制造了一个城市,你置身其中,也是置身电影中。 图片: 艳马道的榕树下,三个人骑脖马去抓梦想的气球。《柔道龙虎榜》 我的第一次香港之行,带在身边的浪游指南只有一本《王家卫映画世界》,中间有若干插页介绍王家卫的电影场景。但那一次浪游的场景是非常零散的,那次回来后我需要更为系统性的场景浪游。于是奇夫写的《电影现场之旅——港岛篇》成为了我最初浪游香港,行走电影场景的指南。奇夫毫无疑问是香港写港产片场景的专家,他这本书影响不少后来的一些写香港电影场景的作者,比如后来有本《电影朝圣》,介绍港澳台和大陆的一些电影场景,作者Gary启发自奇夫这本书,开始了自己的电影朝圣之旅,并记录在网志上。如今Gary的第二本关于电影场景的书今年也已出版。 我的场景浪游之旅最初以奇夫这本书做指引,后来这本书中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