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费勇讲王阳明心学

费勇
作者简介 费勇 文化学者,暨南大学生活方式研究院联席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著有《不焦虑的活法:金刚经修心课》《不抑郁的活法:六祖坛经修心课》《作个闲人:苏东坡的治愈主义》等,译有《了凡四训》《传习录》等。另有《费勇的佛学修心课》《费勇讲金刚经和心经》等音频课在网络平台播出,收听量逾5000万。 序 一生只做一件事 图片 陆澄问:“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 先生曰:“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传习录·陆澄录》 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人的本质是永远处于制作之中的;人性并非是一种实体性的存在,而是自我塑造的一种过程。因而,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可以被称作为不断解放自身的历程。 ——卡西尔《人论》 01 王阳明心学在文本上的体现,主要是《传习录》。理解王阳明心学,不妨从“传习”两个字开始。“传”,是传授的意思,也有传承的意思。传授什么呢?当然是儒家的经典。传承什么呢?看《论语》中的一个记载,孔子被围困在匡地,他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这段话的大意是,周文王去世之后,文化的礼乐制度不就在我这儿吗?假若天意想要让这个传统丧失,那么后面死去的人就不会知道这个传统,或者说,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根本的法则就会消失。假若天意不想丧失这个文脉,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孔子有一种自信,也有一种使命感,认为自己承担着上天的使命。这种自信和使命感,在王阳明身上也同样强烈,要把周文王、孔子的文脉传下去。 再看“习”这个字,意思是反复去练习,反复去做。《论语》第一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时习之”,有三个意思,一是指的是在一生…
作品载入中,请稍候 ...
扫码下载客户端
手机/Pad随时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