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学术语研究
刘玉龙
序言
20世纪初,随着现代学术的兴起,中国传统画学逐渐嬗变为现代学术的美术史研究。如今,在世界性的学术跨界融合态势下,中国美术史研究引入、融汇西方艺术史研究的观念与方法,拓展新空间,展开新视角,呈现一片学术繁荣。与此相对,传统画学却由于与原有文化环境的疏离而渐趋式微。
作为传统画学里的“关键词”,画学术语的凋敝尤为明显。由于传统国画的语言体系和风格样式与西方绘画、当代艺术乃至世界艺术之间的相互借鉴和融合,形成新的叙事方式及语言体系,传统的画学术语已难以发挥其恰当的表述功能;也由于传统画学术语与当下的绘画环境日益疏远,其实用性即术语的原有语义已与当下表达的意旨产生剥离,画学术语内涵在当下发生再度蜕变。随着中国画学术语的增加及其内涵的嬗变与移易,脱离原境的画学术语已经无法构建早期画学的语境,并且,在后世的不断阐释中,画学术语原有的义涵也逐渐消弱。相对于传统画学的阅读、教学和研究而言,画学术语因失去原有的生存环境而与本义渐行渐远,致使误读频出;不同画家对画学术语理解有别,使得同一术语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不同的技法和样式风格,也促使了画学术语内涵的不断丰富。
艺术史青年学者刘玉龙对于上述学术困境怀有深深焦虑并进行深刻反思,这也成为他近些年专注于传统画学术语研究的内在动力。他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为这本《中国画学术语研究》。本书按中国画学术语的类型分四章进行梳理、考证、分析与论述,涉及画学术语近三十个。书中摘引了大量的古代文献,并广泛结合今人的研究成果,考辨这些术语的多元性与多义性,不仅可弥补辞书之阙,也铺垫出进入中国古代绘画史原境的一块块小基石。
必须看到,在中国古代美术史论与画学术语研究的关系之中,画学术语始终是缺乏主体性的,这导致其并未形成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体系。因此,画学术语的研究亟须建立自己的方法论。另一方面,21世纪以来,通过各类数据库可以检索文献,画学文本的获取方式也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