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腾不止

李翔
总序 继续详谈:具体的、现实的、正在发生的 这是《详谈》系列新一季的出版物。 新系列仍然坚守一开始做《详谈》的初心——内容的主体部分是长篇的访谈,全部来自一手采访,目的是记录活跃在我们时代的人物的思考和行动,以为其他人提供借鉴和激励,并且成为“历史的初稿”。 这一季也有一些不同,比如会根据情况增加一些其他视角的采访和口述,还有一些与受访者工作相关的图片。 “访谈”的价值 关于《详谈》,我经常会被问到一些问题,其中最多的问题是:为什么要选择访谈的形式?对于一个有追求的写作者而言,访谈的形式似乎太过简单,看上去它只是把被访者的回答记录下来,没什么技术含量。 但我个人却偏爱这种形式。首先,它呈现出的内容不会因为转述和改写而产生误解或者信息的损耗。我希望这种形式可以让人直接看到受访者的思考。它更有现场感,更鲜活,也更有力。我认为艾萨克森的《史蒂夫·乔布斯传》非常精彩,有大量的一手采访,但我也很希望知道乔布斯本人究竟说了什么,而不只是经过艾萨克森转述的乔布斯的话。 其次,访谈天生具有易读性。谈话总是亲切和便于理解,有时候一本正经写出的文字会不自觉地加上修饰。当然,访谈最大的难题正是:如何同时具有口语的亲切感和易读性,还能让它具备严谨性和系统性。 载体的意义 《详谈》的载体是书,因为我希望它有一定的深度和思辨性。麦克卢汉有句著名的论断:媒介即信息。媒介载体本身就传递出了某种信息。比如视频迫切地想让你投入其中,如果它没有在开始的几秒之内抓住你的注意力,它就会流失一个用户。视频必须是热烈的,且有冲突感和反差感的。 印刷文字更适合传递思辨性的信息,你可以随时停下,或者往回翻看,它没有那么强的时间线和紧迫感。它鼓励你思考、琢磨。作为读者你需要费点力气去主动参与,而不像观看视频和社交媒体信息那样,被动地沉浸其中。 受访者的选择 关于选择什么样的人来做《详谈》,大的原则是选择那些在实践和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