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镜子:动物伦理14讲
钱永祥
图片
图片 真正的人性之善,只有在它的承受者毫无力量的情况下,才能尽其纯粹、尽其自由地展现出来。人类的真正道德考验,最根本的考验(它深藏不露,我们察觉不到),就在于你怎么对待这些命运完全由人类来摆布的生命:动物。在这方面,人类从根上彻底失败,其他的一切失败,根源都在这个根子上的失败。
——米兰·昆德拉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前言
撰写一本介绍/讨论动物伦理的书,是我多年来的心愿。至于这本书应该怎么写,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清晰的想法。我假定的读者是一切关注动物议题的人,希望有关动物伦理学的问题意识和思考成果可以帮助不同背景的读者,在他们的个人生活以及公共环境里找到人类和动物的相处、共存之道。为了这个目的,写一本入门用的导论书,整理、介绍当代动物伦理学的各家理论,似乎顺理成章。但我很快发现,教科书式的导论不仅无趣,而且无法完整呈现动物伦理的历史意义与社会功能。
这一问题出在伦理学的先天成见:伦理学或者道德哲学,从来就是以“人”为主题的。道德所关注的是人,伦理学不言自明就是人的伦理学,前面“人的”两个字其实是赘文。针对“人”的伦理,深刻精彩的思考和讨论已经进行了几千年,人们并不陌生,也不会怀疑它的存在是有理由、有必要、有价值的。但是几千年来,动物却始终被排除在道德领域之外,人们并不认为动物可以构成伦理思辨的主题。这时候,要谈动物伦理,就需要先看看人类究竟对动物持有什么偏见,需要了解人类的道德观为什么容不下动物,以及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历史潮流又是如何突破了伦理学的偏狭视野,为动物开辟了一块容身之地。换言之,在进入动物伦理的理论之前,需要先做一些历史的回顾。先设法勾勒动物在人类道德意识中浮现的历史经过,动物伦理学的革命意义才能明朗。
不过,动物伦理的历史背景,超出了一般伦理学导论书常见的格局。何况要在历史叙事跟伦理学的哲学理论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结,还需要经营一套完整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