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写故事:非虚构写作的11堂必修课
叶伟民
前言 叙事的浪潮
在写这本书之前,我已经当了多年记者,又写了多年专栏。后来机缘巧合开了一些写作课,其中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故事写作营”合作最为长久。
这些课程,来去已近三千人。我因此认识了不少写作者,也见识过形形色色的创作生活。维系我们的不只授受之间,还有某种始料不及的热情。每期结束,我都以为后会无期了,但很快,班主任又发来一份满满的报名单,有老熟人,也有新面孔。
很多个夜晚,我们远程相见。隔着屏幕和千山万水,感受彼此思维的涌动。他们中有老师、心理医生、科研人员、警察、留学生、全职妈妈、作协会员、创业者、下岗女工,甚至还有视障者……我从未想过现在的写作者背后,竟有如此多的职业和身份。他们表面差异越大,精神交集就越珍贵。此后漫长的日子里,与其说我与他们分享经验,不如说我们互为坐标。写作的真义,也在这相互遥望中沉淀展露。
我逐渐明白,这么多人渴望书写,不是偶然,是时候到了,就像清风拂面百鸟啼鸣那般自然。过去,成为作家无异于星际旅行那般遥远。普通人仰望那些闪耀的笔尖,总觉得写作应是被老天爷亲吻过脑袋的稀奇事。
拜新技术所赐,眼下普通人也能触摸星河。地球在变小,个体在变大,再细微的声音也能被听见。人们渴望表达,学习表达,并在表达中自证、自省、探索、创造……社交媒体在去中心化的同时,还交织成无数麦克风和毛细血管。所有声音,不论分贝大小、频率高低,都能如石子入水,激荡涟漪,成为一个个努力伸展的圆。
不管是内心驱使,还是时代使然,相比过去,走出书斋的写作的确更面目可亲。人们眼前,不再只有高不可攀的精英媒体和文学杂志,手里的方寸屏幕,便装得下世间万千。只要你坐下来,打开电脑,敲下第一行字,文字的旅程就开始了。
我很庆幸从记者这条路切入写作。在纸媒的黄金年代,我走过很多路,访过很多人,从众多优秀的前辈同行那里积累了些许文字经验和本领。后来有了课程,不敢懈怠,竟也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