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文明史
[美] 伯顿·斯坦 [英] 大卫·阿诺德
序言
大卫·阿诺德(David Arnold)
伯顿·斯坦(Burton Stein)的《印度文明史》是有史以来最雄心勃勃的印度次大陆历史著作之一,其雄心彰显于其是一位作者以一卷篇幅告成。该书首次出版于1998年,书中内容得益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西方和南亚学者们所进行的数十年深入的学术研究,斯坦本人也是其中积极而有影响力的撰稿人。尽管斯坦在这部历史著作中很少明确提及具体的历史学家,但他们的观点至少隐含在他对印度封建制度、毗奢耶那伽罗(Vijayanagara)“帝国”的性质、莫卧儿帝国的衰落以及圣雄甘地的个性和领导力等问题的批判性处理里面。关于那些丰富的史学作品和历史辩论,斯坦本人也认为“史无前例地令人兴奋”,即使没有被强调,那也很明显,而且那始终是支撑他的讨论、使其生气勃勃的因素。不过《印度文明史》也确实强烈地反映了作者广泛的个人参与度,包括对南亚历史,特别是对中世纪至殖民时期早期的南印度历史研究的参与。
尽管斯坦在1996年去世之前未能将他的这卷史学著作定稿出版,但到他去世时,他在现代历史学家中已经尤为特殊(现代历史学家们通常只精研一两个世纪的历史)。他出版的著作,范围从中世纪南印度的“农民国家和社会”到已经进入现代早期开端的毗奢耶那伽罗王朝,再到托马斯·芒罗(Thomas Munro)的思想传记。托马斯·芒罗是英国在印度统治的奠基人之一,他于19世纪初帮助引入了“印度的一个新体制”。因此,斯坦占据了一席异常优越的位置,可以从漫漫历史长河的视角看待印度历史,反思其潜在的连续性,而非仅仅其假定的间断性,并在那复杂多变的历史中捕捉到强烈的演变过程感,而不是早期的历史学家们(无论是帝国的还是印度的)所偏爱的静态形式和突变式的转化。除此之外,斯坦在其著作的整体上有罕见的连贯性,他的研究基本上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以及族群和阶级形成的基本过程的理解,为他的这部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