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如何操控我们
[英] 齐格蒙特·鲍曼
献给最佳编辑安·博恩 序言 或曰,消费者社会守护最严的秘密
争取承认,争取获得社会承认的社会存在,概言之,争取人性,在这样的符号斗争中,失败者所遭到的剥夺或许是最糟糕的剥夺,所经历的丧失或许是最糟糕的丧失。
——皮埃尔·布尔迪厄
《帕斯卡尔式的沉思》
在我们日益“连线”的社会里,或者更准确地说,在这个越来越无线的社会中,习惯正在快速变化,来看看三个随机挑选的事例。
事例一。2006年3月2日,《卫报》(The Guardian)宣布:“在过去的12个月里,‘网络社交’已经从下一桩大事情变成了事情本身。”“聚友网”(MySpace)在此前一年还是新出现的“社交网络”媒介毫无争议的引领者,访问量增长了6倍,而其竞争对手“Spaces.MSN”网站的点击量是前一年的11倍,“Bebo.com”的访问量增长了61倍。
增长固然令人印象深刻——即便像做此报道时的互联网新秀“Bebo”所取得的惊人成功,也可能仍然被证明是昙花一现。一位研究互联网时尚趋势的专家警告道:“今年的前十名,至少有40%将在明年此时杳无踪影。”他解释说:“推出一个新的社交网站,就像新开一家住宅区酒吧。”(仅仅因为它是最新的那一个,是全新的或刚翻新并重新推出的门面,这样的住宅区酒吧就会吸引巨大的流量,“然后开始消退,就像喝酒上头后第二天会宿醉一样”,将其吸引力传递给永不松懈的“最潮”接力赛中的“下一棒最新”,最新的“满城争说”,以及“有头有脸的人都得露个面儿”的地方。)
一旦它们在学校里或是实体和电子社区里站稳脚跟,“社交网站”就会以“极其致命的感染”速度传播。瞬息之间,它们就不再是众多选择中的一个,而是变成人数激增的年轻男女的默认地址。显然,电子社交的发明者和推动者已经激发出人们的共鸣——或是触动了一条紧绷的敏感神经,长久以来,它一直等待着一种恰当刺激的到来。他们可能大有理由自诩满足了某种真实、广泛和迫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