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细节:从简·奥斯丁到石黑一雄

黄昱宁
序言 那些随手在小说里夹入的书签,在手机备忘录上做的笔记,在电脑中摘录的片段,那些在一篇书评谋篇布局时先用来“定位”的关键词,那些限于篇幅无法见诸正文的“边角料”,是这本书真正的起点。当这些碎片集中在一起,呈现出一定的规模时,方法本身也呈现出某种趣味。很多情况下,它们就像是我在写作过程中有意无意撒下的路标。沿着这些标记逆向而行,当时的思考路径渐渐在回忆中重现。顺着这条路,我最终回到文本,回到那些曾经刺激我动笔的段落和句子里。 这其实并没有什么新鲜之处。文本细读似乎是一种已经过时的方法,因而我们现在常常读到的是另一种:有趣,游离甚至独立于文本之外,弦外之音远比题中之义用了更多力气——或许我自己也写过。有时候,把评论与评论的对象放在一起看,我们读到的是奇特的落差、动人的误解,以及方向偏转时产生的类似于折射的奇妙效果。只不过,我能确定的是,在这一本集子里,我想暂时排除这样的作品。 收入这本小书的篇目,大多与我近年写过的外国小说评论有关,但几乎全都经过了重新编排和改写。我选择其中与小说细节有关的内容加以扩充,再把那些原本只留在笔记中的词语一个个打捞出来,归拢,黏合,抛光。然后,我在小说中寻找相应的段落,摘几句出来,与评论放置在一起,形成对照。我希望这样的对照有实在的意义。如果说,评论是对原文的咀嚼与反刍,那么原文对评论也构成了某种无声的审视与追问。阅读的多重意义,就是在这样的循环中得以延伸。 另有少量篇目,在结构上与前者略有差别。比如写《包法利夫人》和《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旧文,再比如那篇名叫《歇斯底里简史》的新作,以及与两位英国文学大师的对谈,都没有偏离“文本细读”的主旨。这些文字,由始至终,都从细节中来,往细节中去。 如是,二十六篇文章,上百个小说细节以及被这些细节激发的文字,就构成了这本四百多页的文集。在我个人的写作生涯中,还从来没有哪一次结集耗时如此之长,改写幅度如此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