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家之死

陈斯文
序言 告别“恶之花” 假如说中国改革开放30年是一场精彩纷呈、泥沙俱下的时代大剧,那么,资本市场便是其中最为黑暗、最为混乱的一幕,而庄家无疑是这幕邪恶戏剧中最无法无天、最恣意妄为的一个角色。与其他诸多类似现象一样,庄家这朵“恶之花”是一个制度性的产物。我在写作《大败局2》中科案例时曾写下这样一段话:“一直到我写作此案的时候,关于这则故事的所有情节仍然是不完整的,也许它将永远如此的残缺。我将那些神秘的断点留在那里,其实,从这些断点出发,我们可以寻觅到另外一些也许更为血腥和神秘的丛林。” 当看到斯文的书稿时,我颇感欣慰。因为我看到他从那些断点出发,试图去挖掘和展示更多的东西,在本书中,他选取了7个资本系族作为庄家案例,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幅中国股市庄家文化的剪影。这个记录对于我们回顾中国股市的前世今生颇多裨益。 中国股市的诞生本身就存在诸多先天的不足。开始之初,股票市场就被定位成为国有企业融资服务和向国有企业倾斜的融资工具,使获得上市特权的公司得以靠高溢价发行从流通股持有者手中圈钱。也正是这个初衷使得股市注定会成为一个巨大的“寻租场”,也让“庄家”这个赌场中的概念堂而皇之地进入了股票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讲,庄家只是应运而生,是市场经济不成熟的必然产物。 首先,那些素质羸弱、因“解困”而上市的国有企业是庄家得以存活的第一要素。这些企业上市不久便再度陷入困境,因此沦为“壳资源”;其次,非流通股的存在让庄家们能够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和灰色的手段轻易控制那些企业;再者,监管机制的不成熟更是让所有无法无天的炒作手法满天飞。 也正是存在这样的特殊背景,庄家自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股市最流行的名词是“题材”,只要敢于想象、胆大妄为,就可能成就一番“事业”。在这样一个放纵的年代,金钱的诱惑以及资本的放大效应,让无数人心甘情愿地放弃所有的准则,中国股市因此成为最没有道德底线的野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