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探微
古风
第一章 20世纪“意境”研究回眸
20世纪的“意境”研究是从王国维开始的。他于1908年在《国粹学报》上发表《人间词话》,拉开了20世纪“意境”研究的序幕。但是,目前学术界一般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划入近代史之中。因此,我们回眸20世纪的“意境”研究,实际上只是指“现当代”这一段,即从1919—2000年之间80多年来的“意境”研究。
第一节 进展与收获
“意境”,在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中,是一个最有生命力和现代化了的重要范畴。因此,在现代的古代文论和美学范畴研究中,对于“意境”的研究最多,最热闹,也最有成效。80多年来,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一直处于急风骤雨的变革之中。所以,“意境”研究的发展也与时代同步前进。现从三个方面,述评如下。
一、现代“意境”研究的社会文化背景
现代“意境”研究,是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而,现代“意境”研究便与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息息相关。具体地说,从研究者的观念、方法到规模等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规定和制约。
1.文艺美学轴心的调节与反调节
从上古至近古,我国文艺美学的轴心是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于是在这个轴心上便形成了“意境”范畴和理论。这是由史前而来便形成的一种具有东方特色的文化现象,也是一种传统的社会文化心理模式。历代尖锐的社会矛盾、激烈的民族冲突和此起彼伏的战争,都没有打碎这种传统的文化轴心,也没有改变这种传统的社会文化心理模式。自近代以来,随着国人的逐步觉醒,西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继输入。即使如此,也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传统文化的轴心。所以,尽管梁启超等人主张“新意境”说,而影响并不很大。
然而,到现代情形却不同了。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还有人主张诗人“在自然中活动”。因为这时文化的轴心依然是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如宗白华先生说:“花草的精神,水月的颜色,都是诗意诗境的范本。所以,在自然中的活动是养成诗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