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之味
杨猛
序 寻味伦敦
来英国的第一年,我一度失去了味觉。这个发现令我震惊。就像李安的电影《饮食男女》里的厨师,我的味蕾莫名其妙退化,对食物的反应迟钝,香臭咸淡傻傻分不清。我本就是乏味之人,现在食不甘味,生命又少了一大乐趣。
实际上,初来乍到英国,我即发现了味觉衰退的迹象:跟中国同样的烹饪手法,在伦敦的家里的中餐却味同嚼蜡,怎么也做不出原来的味道。我最拿手的两道家常菜:西红柿炒蛋和红烧排骨,以前是压箱底的绝活儿,现在却味道寡淡,排骨有股挥之不去的腥臊味。于是我开始拼命放调料,油、盐、糖、鸡精,一通招呼,以求味道浓郁,结果适得其反,家人撇着嘴,把碗筷推开,用埋怨的目光瞪着我,表达抗议。一个家庭的分裂是从饭桌上开始的。在中国,我控制着饭桌上的话语权,在灶台前像个国王,煎炒烹炸、收放自如、威风八面,自以为掌控一切,现在却发现:在英国,过去的一切全都归零。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水土不服?!一开始我怀疑是英国的灶具不给力:英国人做饭多用烤箱,明火一般是小火慢炖,灶头的威力甚小,不温不火。而中餐要旺火快炒,才有锅气,才有灵魂。一个中国家庭一天最热闹的时刻,一定是晚上煮饭时,锅碗瓢盆碰撞,铲镬乒乓作响,油烟滚滚、热气腾腾,宛如火烧赤壁,再沉闷的家庭此刻也有了生气。用英式灶头做中餐,其中的妙处统统无法施展,无法激发中餐推崇的色、香、味。尽管我配齐了所有中式调料,拥有三口中式炒锅[出生于美国但在英国拍美食节目成名的大厨谭荣辉(Ken Hom)说,英国人均拥有一口以谭大厨命名的中式炒锅,其实是让我这样的中餐高度依赖者拉高了平均值],奈何英式灶头威力不济,犹如隔靴搔痒。好几次锅底都快烧漏了,乃至引发烟雾警报——英国家居环境对高温热油烹饪的中餐极不友好——还是没能烹出期待的锅气。
食材的差异是另一个重要原因。不知为什么,英国食材拿来做中餐总缺少些力度:大蒜辣味不冲,口感软绵;辣椒偏甜,味道不香;英国人常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