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深意
谢有顺
图片 一 文学的召唤
文体也是作家思想的呈现
文学的自觉其实就是文体的自觉,核心是要有一种尊重艺术本体的精神。鲁迅说,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曹丕的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这一观点是相对两汉时期的功利艺术而言的,它的目的在于纠正文章是“小道”的偏见;比之于曹植,鲁迅似乎更认同曹丕的看法,文章不仅是载道的工具,本身也可以留名于千载。“文”有其不依附于任何事物的独立意义。在鲁迅对艺术的理解中,肯定游戏的作用,他作文、作小说有别人所没有的语言自觉。即便写的是小说,叙事中也常流露出“文章”的风格,这些都共同构成了他的文体意识。随着“五四”以后对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这些文体边界的确立,文体意识越来越成为作家风格的重要标识。只是,现代作家的文体自觉和思想觉醒几乎是同时发生的。鲁迅说文艺可以改变国民的精神;胡适在《尝试集》里倡导“诗体大解放”,要把一切束缚自由的枷锁镣铐打破;郁达夫论散文时说“五四”运动最大的成功是“个人”的发现,都可见出新文体的创立往往伴随着对新思想的认同和传播。作家的思想不仅显现在文学观念和人物形象中,也显现在语言和文体中,而文体是为思想赋形的,它甚至能照见作家思想的全貌。由于思想一直在变化,文体也随之而变。以小说为例,“五四”时期的小说承载的是那一时期作家对艺术、对人生的认识;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先锋文学兴起,很多作家对语言、文体的认识发生了巨变,有些作家还把写作改写成了语言的自我绵延和自我指涉,声称“怎么说”远比“说什么”更重要。文体的变革代表了一种探索精神,也意味着作家试图重构自我与世界、内心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因此,以文体为视角,考察二十世纪以来小说观念的流变及其写作实践,有可能是对小说何以为小说的一次重新确证。
一
中国小说的文体自觉是从短篇小说开始的。尽管中国古代早有笔记体、话本体小说,但在深受西方文学观念影响的“五四”一代作家眼中,这些都算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