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记忆:逃离悲恸之地

[俄] 玛丽·瓦西里奇科夫
本书版权,为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所有,非经书面授权,不得在任何地区以任何方式进行编辑、翻印、仿制或节录。 图片 豆瓣小站:世纪文景  新浪微博:@世纪文景 微信号:shijiwenjing2002 发邮件至wenjingduzhe@126.com订阅文景每月书情 玛丽(“蜜丝”)·瓦西里奇科夫——以后的彼得·哈恩登夫人——1917年出生于圣彼得堡,是伊拉瑞恩·瓦西里奇科夫公爵与公爵夫人的第四个孩子。他们全家在1919年离开俄国,蜜丝成长于德国、法国和立陶宛,大革命前蜜丝的父族在立陶宛拥有产业。“二战”后,她生活在法国、西班牙和英国,1978年在伦敦逝世。 她仿佛具有传奇动物的特质,永远让人猜不透……自由地高高翱翔在所有人和事物之上。当然,其实这有点悲哀,也近乎神秘…… ——亚当·冯·特罗特·祖·佐尔兹 在写给妻子克拉瑞塔的信中这样描写蜜丝 在不智之举发生的那些时代 最杰出的头颅被利斧砍下…… ——阿尔布雷希特·豪斯霍费尔 《莫阿比特十四行诗·同道者》 译序 我个人本来对历史不甚热衷,若涉及战争及军武,更是兴趣缺缺,不过却觉得这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战部分)的第一手目击记录可读性极高。因为这本书把历史与战争还原到最原始、最真实,也是最吸引我的“个人层次”上,将所有历史人物“人性化”,所有历史事件“私人化”,因此,读来“人味儿”十足,同时又像研读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对那次影响现代文明最重要的全球性事件之一印象深刻。 本书最特别之处,要数作者“蜜丝”的观察角度。首先,她的身份是一位落难的白俄女爵,因此,她的日记等于在侧写整个欧洲贵族文化/文明的死亡,叙述了这个荣衣锦食的社会阶级不仅在战争中丧失世袭的产业,其人口也因男性参战后大量阵亡、被俘而受到严重损失,同时,年轻一代亦在“质”的方面(诸如素养、风度等)显著退步。富贵浮云,曾经显赫的,不可避免地式微,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