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理两全:宋画中的鸟类

陈水华
文前图 图片 前言:花鸟画的起源 在早期人类心目中,鸟类因能自由飞翔,离天最近,被认为是一类能够沟通天地和神灵的动物。鸟类又常和太阳联系在一起,成为太阳崇拜的象征。对于兽类,人类的感情比较复杂,既是抗争的对象,又是食物来源,因而敬畏参半。而对鸟类的感情,则相对单纯,崇拜和喜爱的成分居多。 在我国,鸟类形象最早可见于7000年前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鸟纹象牙蝶形器中。器物的中部,绘制了一个太阳纹的图案,两侧各有一只鸟类的纹刻形象,鸟喙尖利带钩,状若猛禽。此外,还有6000年前仰韶文化时期的鹳鱼石斧图彩陶缸中,描绘了一只鹳鸟捕鱼的画面;商代妇好墓出土的4000年前石家河文化风格的玉凤,被认为是最早的神话鸟类凤凰的形象;2000多年前秦始皇陵出土的青铜鹤,既体现了逼真的写实功力,又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准。当然,鸟类艺术形象的真正普及并进入大众的视野,还是在花鸟画出现之后。 图片: 双鸟纹象牙蝶形器(浙江省博物馆藏) 图片: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图片: 玉凤(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图片: 青铜鹤(秦始皇帝陵博物馆藏) 中国传统绘画可以大致分为三科:人物、山水和花鸟。这是单就题材而言的,并不涉及技法。然而,因题材的不同,在技法上也逐渐呈现出差异。比如人物突出线条,山水注重水墨,花鸟偏倚色彩。 三科的确立,应在宋代后期,或者是宋之后的事情。因为北宋《宣和画谱》还是将藏画分立为道释、人物、宫室、番族、龙鱼、山水、畜兽、花鸟、墨竹、蔬果十个门类。其时,各门类的发展,已经不均衡。道释、人物、山水和花鸟呈现出明显的鼎足之势。随着发展,道释和番族归入人物,宫室归入山水,龙鱼、畜兽、墨竹和蔬果归入花鸟,于是三科确立。 比较而言,人物画起步较早。秦汉时,墓室壁画、帛画、画像砖、画像石上,已经出现了具有一定水准的人物画。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顾恺之(约345—409)、张僧繇(生卒年不详…
作品载入中,请稍候 ...
扫码下载客户端
手机/Pad随时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