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乡年鉴
[美] 奥尔多·利奥波德
致我的埃斯特拉 前言 Foreword
有人离了荒野自然也能生活,有人却不行。这些小文便是一位离不了之人的喜乐与两难。
就像风起日落,除非不复出现,自然总被视为理所当然。如今我们面对的问题是,一潭死水一样的所谓更高“生活水平”,能否值得为它所耗去的那些自然、荒野和自由。对于我们这些少数派来说,窥见雁群的机会比看电视更重要,找到一朵白头翁花的可能是与言论自由一样不可或缺的权利。
我承认,这些野生的生命在机械化农业保障我们享有美好的早餐之前,在科学揭示出它们来自何处、如何生长的奥秘之前,于人类几无价值可言。归根结底,所有矛盾都是分寸尺度的问题。我们这些少数派看到了回报递减的法则正日益彰显,而我们的反对者却毫无察觉。
人必须因应现实而谋求解决之道。这些小文便是我的因应之道。它们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述我与家人在周末“小屋”的见闻、经历,那是远离过度现代化的世外桃源。这个威斯康星州的沙地农场先是为我们那“更宏大更美好”的社会耗尽了地力,然后便被弃置一旁。我们尝试用铁铲和斧头重建那些正在别处渐渐消逝的东西。正是在这里,我们寻觅——并且不断发现着——上帝赋予我们的本质。
这些小屋写生依时令排序,是为“沙乡年鉴”。
第二部分,“漫行随笔”,回顾我生命中那些一步步引导我离群独行的片段,在这过程中,有时充满了痛苦。这些片段颇具代表性,它们发生在美洲大陆各地,前后贯穿四十余年,都有着共同的标签:环境保护。
第三部分,“总结”,以更富于逻辑性的语言阐述我们这些“异见者”的部分“异见”观点。唯有最认同我们的读者才可能愿意花费气力应付第三部分的哲学问题。我想,或许可以这么说,这些小文会告诉同道中人,如何追本溯源,齐步同行。
环境保护事业至今一无所成,究其缘由,在于它与我们的亚伯拉罕诸教的土地观念不符。我们将土地视为占为己有的商品,因而滥用它。也许,只有当土地被看作人类所处的生态共同体中的组…